
七月的熱浪炙烤大地,在莒南縣板泉鎮(zhèn)淵子崖村,淵子崖烈士紀念塔巍然聳立,塔上鐫刻了242位英烈姓名,無聲地訴說著1941年寒冬那場氣壯山河的農民自衛(wèi)戰(zhàn)——淵子崖保衛(wèi)戰(zhàn)。
“9米高塔共分為3層,第一層銘刻了242位烈士的英名及其英雄事跡,第二層有題詞‘云山蒼蒼,沭水泱泱,烈士之風,山高水長’,第三層南面刻有‘烈士紀念塔’五個大字。”淵子崖村村委會主任助理王靜雨在蒼翠的柏樹下介紹,147名村民在戰(zhàn)斗中犧牲。
80余載光陰流轉,戰(zhàn)火的硝煙雖已散去,但在這片血火淬煉的紅色熱土上,先烈們的精神正以新的面貌代代相傳。7月3日上午,記者走進莒南,探尋革命遺址,感受時代巨變。
“俺爹當時就給前來搶糧的偽軍回信,說‘來一個,殺一個,來兩個殺一雙’。”年逾古稀的村民林祥秀講起父親林凡義帶領淵子崖村自衛(wèi)隊和村民抗擊敵寇的故事時,自豪的語氣中時有哽咽。
1941年的寒冬,千余名裝備精良的日偽軍將淵子崖村重重圍困。面對強敵,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敵愾,以簡陋的“生鐵牛”、“五子炮”、大刀、長矛甚至農具為武器,奮起反抗。自衛(wèi)戰(zhàn)從早晨一直持續(xù)到中午,炮火連天中,淵子崖村東北角的圍墻被炮火炸開了一個缺口。為守住缺口,不讓日寇進村,年輕的自衛(wèi)隊員林端午掄起鍘刀守在缺口,在砍倒敵人后被子彈擊中,不幸犧牲;看著倒在血泊中的兒子,林端午的父親林九宣舉起長矛轉身向缺口處的敵人沖去。戰(zhàn)爭還在持續(xù),因雙方實力懸殊,太陽偏西的時候,敵人從缺口涌進村莊,自衛(wèi)隊員與村民借著熟悉地形的優(yōu)勢,拿起大刀、長矛、鐵叉與敵人殊死搏斗,林清義等十余位60多歲的老人也舉起大刀加入戰(zhàn)斗……戰(zhàn)斗持續(xù)整日,八路軍聞訊馳援,終解村莊之困。
昔日浴血之地,今日已成為賡續(xù)紅色基因的熱土。莒南縣以創(chuàng)新思維激活紅色資源,一場以淵子崖保衛(wèi)戰(zhàn)的故事為藍本開發(fā)的紅色教育沉浸式課堂體驗活動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各位同學,歡迎大家體驗《淵子崖的抵抗》這一故事,我是本場的主持人。”活動中,隨著主持人的引導,參與者化身淵子崖村村民,搜尋線索、獲取物資,在層層解謎與抉擇中親歷生死考驗,深刻體悟普通百姓在民族危亡時刻的家國大義。這種創(chuàng)新,成為新時代年輕人觸摸歷史的“新密碼”。
在莒南縣嶺泉鎮(zhèn)馬棚官莊村,沉浸式研學活動也在進行。“在抗日烈士紀念塔下,教官帶我們分組體驗在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的感受,我和同學們都熱血沸騰,好像跟著革命先輩為新中國成立出了份力!”參加紅色研學活動的一名中學生難掩激動,向記者分享參加課程的感受。
近年來,莒南深耕“紅色+研學”融合模式,精心串聯(lián)淵子崖、山東省政府誕生地、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等紅色地標,打造紅色精品研學路線。“莒南縣以紅色資源為依托,精心打造‘沂蒙紅芽’這一青少年研學品牌,吸引了眾多學子和游客前來探尋革命先輩的足跡,推動莒南研學旅行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今年上半年,莒南縣共接待研學團隊35批次,共計12000余人。”莒南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潔說。
(大眾新聞記者 王思晴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