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3月23日訊(通訊員 趙家成 李婉清 班譽瀚 喬澤春) 當新時代青年越來越向往動漫、游戲等新興產業時,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似乎成為一個不得不提的話題。為探尋棲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現狀,3月21日上午,煙臺理工學院聞潮社會調查實踐團來到棲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對膠東大餑餑展開調研。
膠東大餑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是膠東巧婦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根據地域特色和生活習慣而形成的一種民俗形式。不同造型的花餑餑有著不同的寓意,牡丹代表著花開富貴、壽桃代表著福壽延綿、喜鵲代表著喜上眉梢,它們都含有著蒸蒸日上、幸福吉祥的涵義,代表了膠東人民樸素的鄉土之情。
膠東大餑餑非遺傳人于志娜向成員們介紹了花餑餑的歷史文化、傳承創新、制作過程以及產業化進程。對于如何讓花餑餑重煥新機,于麗娜雖有壓力但卻仍有自己的答案。她表示年輕人對傳統工藝興趣的缺失不利于花餑餑的傳承發展,為使花餑餑的手藝得以傳承,我們應將傳統手藝與現代經濟相結合,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讓花餑餑更好地融入高速發展的社會。

與此同時,成員們在和面、發面、揉面、捏型、雕刻、鍋蒸、上色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棲霞花餑餑的獨特魅力,更加明白為何在今天依舊要傳承非遺文化,依舊去追求“慢”工藝的內涵,因為它不僅僅是技藝的流傳,更是一種鄉土和家園情懷的追尋。據悉,煙臺理工學院的學子們下一步將結合學院資源,發揮專業優勢,在新聞宣傳、傳承創新等方面,助力非遺文化的產業化發展,讓非遺煥發出時代新風采。(實習編輯 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