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8月6日訊 近日,渤海灣國家級“黃金水道”迎來重大安全升級。2025年5月31日,渤海輪渡旗下首艘新能源車運輸船“綠安通”輪首航煙臺—大連航線;6月29日,姊妹船“綠安達”輪也投入運營。在這兩艘實現晝夜雙向對開(日均4航次)、單航次可搭載132輛新能源車的先進客滾船上,煙臺聯通研發的國內首個新能源車輛安全智能評測系統——“綠安源”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渤海灣新能源車跨海運輸安全體系取得重大突破。
渤海灣客滾航線年運送旅客超400萬人次、車輛近120萬輛次。隨著新能源車保有量激增,其跨海運輸安全成為制約民眾同步出行的關鍵瓶頸。煙臺聯通聯合渤海輪渡創新打造的由車載信息采集終端、三防手持設備和云平臺三部分組成的“綠安源”新能源車輛安全測評系統,以“主動預警+精準防護+全流程閉環”三重技術突破,為這一難題提供了核心解決方案。
智能預警方面,部署空間火災早期預警智能體及132臺便攜式車底溫度探測終端(F008),通過無序布放、自主定位技術實時監測每輛新能源車電池包溫度,實現異常溫升監測報警和80℃閾值報警,1分鐘內即可完成單車檢測,覆蓋國內外主流品牌2000余款車型。源頭管控方面,引入“綠安源”新能源車輛安全評測系統,通過OBD檢測終端與三防手持設備聯動,1-3分鐘內完成電池電壓、溫度、充放電次數等核心參數檢測,實時生成“一車一冊”安全報告并同步上傳至云端平臺,該系統已接入417個品牌數據,支持OTA遠程升級,確保檢測標準與國家標準同步更新。
自5月31日“綠安通”輪首航以來,兩艘船舶已累計安全運輸新能源汽車超2000輛,實現“零事故、零故障”運行。在檢測效率上,單車檢測時間由傳統人工檢查的10分鐘壓縮至1-3分鐘,港口通行效率提升40%;風險防控方面,依托智能系統,電池熱失控預警準確率達99.8%,火災響應時間縮短至30秒內,相比傳統方案提升5倍;運輸能力上,單船可裝載標準新能源汽車132輛,每日往返2個航次,據測算,2025年雙輪可滿足7萬輛次新能源車過海需求,為車主節省繞行1400公里、17小時的陸路成本。
在本項目中,煙臺聯通深度融合通信與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不僅為船舶提供全程5G+WiFi無縫覆蓋,更通過AI大模型優化云端數據分析效率,實現檢測數據實時回傳與智能決策。項目技術專家介紹,針對存量老舊車型兼容難題,“綠安源”系統支持遠程OTA更新診斷協議與車型數據庫,持續提升檢測覆蓋率。系統預留的標準接口已實現與票務平臺實時聯動,檢測結果同步推送至乘客端公眾號,讓“一車一檢”全程透明可查。未來,“綠安源”系統將進一步開放接口,與海事監管平臺、車企數據中心對接,推動新能源汽車運輸全鏈條數據互通。
“這是通信技術與交通安全的創新融合。”煙臺聯通負責人表示,“我們將聯合主機廠共建電池安全數據庫,推動行業標準落地,讓新能源運輸在渤海灣黃金水道上行穩致遠。”目前,該系統相關技術已申報3項國家專利,其成功實踐為全國新能源車跨海運輸提供了“渤海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