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11月5日訊(記者 孫宗順 攝影 李剛 通訊員 劉楊磊 王慧) 煙臺海域面積占山東省的1/6,海岸線長占全省近1/3,當前,煙臺正大力建設海工裝備制造之城,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哪里來?5日,記者跟隨“經略海洋走向深藍·聚焦煙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2020全國媒體“云”上采風活動,來到哈爾濱工程大學煙臺研究(生)院,探訪創新推動區域產教融合的新路徑。

研制超大“3D打印機” 可產核電和海工裝備關鍵構件
哈爾濱工程大學煙臺研究(生)院,煙臺八角灣中央創新區首個落地項目,以及煙臺市引進的首個“雙一流”名校研究(生)院項目。2020年8月,院區交付使用后,隨即掀起了科創動能助力區域經濟再上新臺階的強勁馬達。
在哈爾濱工程大學煙臺研究(生)院重型實驗室,由該校先進材料與制造技術團隊聯合國內十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的龍門式重型增減材復合制造裝備,已進入安裝調試階段,這是國內首臺(套)重型增減復合加工設備,該設備集成了激光熔絲成形、超聲沖擊微鍛造、數控銑削和在線監控等多功能,加工噸位可達16噸,遠超目前以五軸聯動機床發展研制的搖籃式增減復合制造設備的加工噸位。
海洋工程和核電裝備的零部件特點是結構復雜、尺寸較大、制造工藝復雜、周期較長、成本較高,其研發和生產中迫切需要采用先進制造技術(增材制造)來縮短周期和降低成本。為了克服大型金屬制件增材制造存在的空洞、裂紋等缺陷、以及變形開裂等補足,項目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型金屬制件超聲微鍛造輔助激光增材制造技術與裝備”項目的支持下,首次把超聲沖擊微鍛造復合到激光熔絲增材制造技術,歷經3年時間完成了國內外首臺具有“增鍛減”功能的激光熔絲成形制造裝備,讓這臺超大型“3D打印機”有了“看家本領”。

推進高水平專業型人才培養 改革培養機制獲推廣
哈爾濱工程大學煙臺研究(生)院作為學校船海特色學科發展的“出海口”和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改革的“突破口”,緊緊圍繞“產教融合”核心任務,以培養企業“可用好用”高端專業人才為原則,全力探索校企合作新機制和人才培養新模式,采用“三段+五化+雙疊加”的培養模式,研究生學習階段分為課程學習、專業實踐和學位成果三個階段,遵循學生指導團隊化、課程學習模塊化、實踐環節員工化、研究內容課題化、考核評價多元化五項要求,將課程學習與專業實踐相疊加、專業實踐與學位成果相疊加。
學校已從合作企業中遴選企業導師159位,并從企業中梳理需解決的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生畢業研究課題。學校與東方電子圍繞電力系統與人工智能、電力電子與控制技術兩大領域梳理了23項合作課題,2020級入學研究生將在未來的學習生涯中,圍繞所選的企業課題,在校內導師的輔導下完成專業文化課學習任務,在校企合作聯合實驗室,跟隨企業導師進行專業實習,完成科研任務,將科研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當中,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煙臺研究(生)院推進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三段、五化、雙疊加”模式,已作為山東自貿試驗區首批創新案例向全省復制推廣。

科技創新有載體 高水平研發平臺助產教深度融合
研發平臺是推動科技創新的“溫室”,高水平的研發平臺,將成為人才、項目、資金等創新要素集聚的載體。目前,哈工程煙臺研究(生)院已有50余名教授和科研人員專職在煙開展工作,深海工程裝備、海洋特種材料2個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已落戶煙臺開發區。電子政務建模仿真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核電核島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山東省智慧海洋產業技術研究院、智慧能源聯合實驗室、海空光纖感測技術聯合研發中心、產學研合作基地等多個重點科研平臺同步入駐。
其中,國家核電核島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是國內核電裝備產業領域獲批的唯一一家產業計量中心,由哈爾濱工程大學和煙臺開發區管委、煙臺市計量所聯合共建,結合了學校專業優勢學科、未來將建成國內核電裝備產業集聚基地、計量測試服務基地、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基地、計量測試和核電科普宣傳基地。
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哈爾濱工程大學煙臺研究(生)院將與更多企業以“共享、共用、共建”的模式聯合搭建科研創新平臺,重點面向煙臺市海洋強市目標、煙臺市八大主導產業方向、2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及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需求,瞄準煙臺建設中國海工北方總部、中國東方航天港及“百箱工程”“中國海工城”重大項目及高新技術支撐產業發展需求,最終建設集陸上海工裝備測試實驗條件集群、陸海聯調碼頭、海上綜合測試試驗場于一體的陸海聯調可靠性測試中心,為煙臺市新舊動能轉換、經濟和行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