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區塊鏈的機制和發展,比特幣是無法繞過的話題。區塊鏈作為一種獨立的技術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比特幣系統中。2008年一個筆名為中本聰的人(或團隊)發布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文章,又在2009年公開了其早期的實現代碼,比特幣就此誕生。拋出比特幣價格的跌宕起伏,僅探討比特幣系統本身的設計,可以把它視作一次電子貨幣在概念和技術上的實驗:在傳統的電子支付系統中,有銀行或支付服務提供方來對驗證并記錄系統中發生的交易,賬本在中心機構手中;而比特幣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去中心化的電子貨幣和交易,即不需要一個中心化的第三方認證機構或賬務管理系統對交易進行驗證和記錄,即不需要一個中心化的第三方認證機構或賬務管理系統歸隊交易進行驗證和記錄,全網共同維護更新一份相同的賬本,比特幣的出現使得電子貨幣系統出現了由傳統的“中心化賬本+中介”的模式向“公共賬本+共識”的模式轉變的可能性,而這種轉變正是由區塊鏈技術實現的。
比特幣白皮書中并沒有直接提出“區塊鏈”這一概念,但其解決交易記錄真實有效并不可篡改的方案可以看做區塊鏈系統的技術原理:客戶端發起交易后向全網廣播等待確認,系統中的節點將若干待確認的交易和上一個塊的hash值導報放進一個塊(block)中并審查塊內交易的真實性以形成一個備選區塊;隨后試圖找到一個隨機數使得該候選區塊的hash值小于某一個特定值,一旦找到該數后系統判定該區塊合法,節點向全網進行廣播,其他節點對該區塊進行驗證后公認該區塊合法,此時該區塊就會被添加到鏈上,進而區塊中的所有交易也自然被判定為有效。此后發生的交易則依此法類推鏈在該區塊之后,以此形成一個歷史交易記錄不斷堆疊的賬本鏈條。任何對鏈條上某一塊的改動將會導致該塊hash值的變化,進而導致后續塊的hash值變化與原有賬本對不上,因此篡改難度極高。比特幣以上述方案為基礎,由數千個分布式節點7*24*10小時不間斷運行,期間并未出現過重大的漏洞。人們逐漸意識到承載比特幣運營背后的區塊鏈技術可能極具應用前景,它不該也不會僅限于在電子貨幣轉賬中使用,它可以被用于處理更廣義上的截止轉移:各類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所有權歸屬和流通理論上都可以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記錄和追蹤,并完成點對點的價值交換。這對于社會商業的信息和資產管理而言將會是一次意義重大的革新。
然而由于比特幣系統設計的非圖靈完備性,其系統無法處理更為復雜的業務邏輯。受比特幣啟發,于2015年左右開發上線的公有區塊鏈憑條以太坊則將區塊鏈的應用更進一步,允許開發者在平臺上部署智能合約,以處理更為復雜的業務邏輯。智能合約使得通過代碼設定好的業務邏輯能夠自動按照觸發條件執行而無需人為干預,并且合約部署在區塊鏈上公開透明。因此,區塊鏈技術可以被廣泛的運用在涉及合同處理、數據交換、所有權轉移的金融、物聯網、物流和共享經濟等場景中。
如果從比特幣誕生開始計算,區塊鏈技術已有近10年的發展歷史。目前的區塊鏈的發展方向主要可以分為公有鏈和聯盟鏈:前者以比特幣和以太坊為代表,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加入其中,鏈上記錄對所有人公開;后者則由制定區塊鏈的參與成員組成聯盟,成員之間的業務往來信息被記錄在區塊鏈中,限定了使用規模和權限,典型代表如Linux基金會旗下的開源區塊鏈項目Hyperledger等。
責任編輯:胡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