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區塊鏈技術關心的并非是數據的共享,而是數據控制權限的共享,此處的權限主要是指數據的修改和增加的權力,它主要包含兩個含義:一是誰可以進行數據的修改;二是以何種方式進行修改。
在互聯網模式下,數據讀取、寫入、編輯和刪除一般都伴隨著身份認證操作,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對數據進行修改,而在區塊鏈模式下,尤其是公有鏈體系下,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對數據的讀寫,并且以分布式賬本的方式構建了一個去信任的系統,參與讀寫的各個組織或個體可以互不信任,但能對系統存儲數據的最終狀態達成共識。
簡單地說,區塊鏈式共享和互聯網式共享的本質區別在于區塊鏈共享的不僅僅是數據,而是數據的控制權。
由于網站運營方完全控制了中央服務器,這些組織可以隨意地編輯和處理數據。雖然組織也需要在一定的法律和協議下完成數據修改等行為,但由于其是掌握資源的一方,個人用戶很難享有完全的控制權。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某一用戶上傳了一張照片到網站平臺上,并且希望朋友們能看到這張照片。排除掉一些非法要素,這張照片最后的控制權是歸誰呢?顯然,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這張照片是歸自己所有的,但事實上,這些社交網站才是真正的控制方,他們可以隨意的進行修改,用戶卻毫無辦法。也就是說,在現有互聯網體系下,只要掌握了網站平臺的運營權,就能完全地控制平臺上的數據。
而在區塊鏈體系下,數據不被任何權威方掌握,其權限是由規則來進行控制的,這些規則的主要目標是來規定什么樣的信息是有效的,同時還規定了參與者應當如何對其進行反饋。
這些規則通常是預先定義的,加入區塊鏈網絡的參與者必須遵守規則。當然,從技術上來說,參與者可以自行忽略某些規則,并根據自身利益來構建一些無效的數據。但是,由于區塊鏈共識機制的存在,其他參與者可以根據預定義的規則將這些無效數據排除在網絡之外。
總的來說,區塊鏈根據技術層面的規則體系來規范數據的寫入行為,而互聯網是通過權力和資源來控制數據,這是區塊鏈式共享和互聯網式共享的根本性區別。
區塊鏈是以權限分享的形式,讓每個參與者同時作為數據提供方、驗證方和使用方,共同維護區塊鏈數據的安全和有效性。
責任編輯:胡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