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煙臺將推進智慧海洋平臺建設,加快搭建煙臺市智慧海洋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實現‘海洋經濟一張圖’。”在5月8日舉行的全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工作會議上獲悉。該平臺是煙臺智慧海洋建設中的一個重點亮點工程。平臺建成后,將通過近岸海域視頻監控網、海洋環境監測網和海上目標探測網絡,打破海洋數據“信息煙囪”,率先實現海洋管理“一張圖”,建成海洋綜合管控“藍色天網”。
近日,漢鑫科技中標《煙臺市智慧海洋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在它看來,構建智慧海洋“藍色天網”,“看透”海洋是第一步,即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把“物理世界”中的海洋映射到“數字世界”,使數據為各方提供服務和創造價值。
該項目主要包括智慧海洋大數據中心、智慧海洋應用平臺、智慧海洋一張圖。項目完成后,將打破海域使用、漁業養殖、漁船監管、防災減災、綜合執法、應急救援等傳統管理信息之間的界限,初步實現近岸海域可視、可探測,具備海上越界分析報警、漁船圖像智能分類識別、漁船違規行為分析報警等智能化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數據融合共享,建成一體化智慧海洋信息化平臺,為海洋與漁業的科學發展、智慧服務提供強有力支撐,助推煙臺乃至山東“智慧海洋”建設邁向新臺階。
在外界看來,漢鑫科技一直致力于數字政府建設、企業數字化轉型、涉密信息技術服務。業務廣泛應用于政府、教育、醫療、工業制造、金融等多個領域。時值“十四五”開局之年,它又發力“智慧海洋”,底氣何在?答案是:天時、地利、人和皆備。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圍繞海洋工程、海洋資源、海洋環境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山東“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奮力向海圖強,開創經略海洋新局面;煙臺市在《中共煙臺市委關于構建“1+233”工作體系的決議》中提出,實施海洋科技創新強基工程,加快布局高能級海洋類科創平臺,著力突破核心技術。漢鑫科技成功中標《煙臺市智慧海洋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為它發力“智慧海洋”開了好頭。——此為“天時”。

煙臺,瀕臨黃、渤海,1038公里海岸線的波瀾綿延,是全國首批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試點城市、全國首批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全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漢鑫科技位于煙臺高新區。煙臺高新區是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其瞄準創建國內一流國際化藍色經濟創新型特色園區,高點起步、跨越發展,快速崛起為一座濱海生態科技新城。——此為“地利”。
在漢鑫科技看來,走好“智慧海洋”這步棋,還要放眼全局,廣泛合作,協同創新,共建“藍色經濟”生態圈。一直以來,它非常注重科技研發和創新平臺建設,研發投入每年在千萬以上,先后與華為、北京郵電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煙臺大學等知名校企結成合作伙伴,共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與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其中,它聯合華為成立的華為(煙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將煙臺人工智能產業推向了新高度,成為華為產業云運營合作的最佳實踐。這是漢鑫科技進軍“智慧海洋”領域的重要“智庫”支撐。——此為“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發力“智慧海洋”,共建“藍色經濟”生態圈,對漢鑫科技來說,正當其時。

責任編輯:胡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