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市啟動城市更新三年行動 著力提升城市形象品質
膠東在線6月11日訊(通訊員 劉平 馬桂華)根據全省城市品質提升行動和市政府關于城市更新的部署要求,近日,市城管局緊緊圍繞“生態環境、綠化品質、景觀特色、市容秩序、城市交通、居住環境、旅游資源、城市管理”等八方面目標,研究制定城市更新三年行動實施意見。5月底,召開市城管委第一次全體會暨城市更新三年行動部署會,聚焦提升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城市顏值、完善城市功能。
市區14條道路綜合改造全面鋪開。市城管局組織市政養護中心高標定位、統籌規劃,逐條道路現場勘查、高標準規劃設計,從源頭上綜合治理影響道路交通、市民出行、環境秩序的各類問題。組織施工單位科學安排工期,加班加點搶趕工期,提前完成道路改造任務,集中解決了一批商圈道路單行擁堵、道路坑洼不平、市民出行不暢等瓶頸問題。目前,已完成化工南路、學院西路、銀海路及西南河路、港城東大街5條道路改造。其中,西南河路歷時87天,完成了車行道拓寬、人行道慢行改造、地下管網改造及強弱電架空線入地改造等施工,涉及車行道改造2.4萬平方米,人行道改造8400平方米,增加自行車道1.5公里。通過改造提升,打通了萬達商圈、醫院、商場周邊原有交通單行設置造成的局部擁堵,改為雙向六車道通行,交通狀況大為改善,同時增設了慢行系統,全面提升了道路顏值、城市形象、通行能力及出行安全。港城東大街是本次綜合改造提升中施工長度最長、面積最大、技術復雜程度最高的一條道路,改造全長5365米,車行道大修面積達195000平方米,路口拓寬道路面積4000平方米,慢行系統改造面積10400平方米,港灣式站點改造24處,增設雨水管線490米。為減輕施工造成的交通壓力,施工人員攻堅克難,最大限度加快進度,改造工程提前20天竣工。



重要節點濱海路木棧道建成通行。濱海路慢行系統改造工程設計施工區域為漁人碼頭沿海側,工程建設內容包括全長約1900米步行木棧道、休閑長廊、觀景平臺、涉海臺階及海岸線修復、燈光亮化、木棧道周邊綠化等配套設施建設。規劃以“藍”色海洋為背景,島上以“綠”色植物群落為基底,著力打造生態型“綠色廊道”。目前,長2.4公里(含原有部分)、寬2.5米、總投資約5660萬元的木棧道全線貫通,古樸自然的棧道扮靚了海岸線,為后期旅游開發打下良好基礎。

全面實施城市綠化行動。年初,組織各區圍繞“整體布局,重點突出,建管并重,打造精品”的城市綠化目標,對公園、綠化帶、綠地缺株斷帶情況進行拉網式普查,高標準制定綠化實施方案。今年,市區實施綠化工程24項,總綠化面積244萬平方米。其中,市級重點對只楚立交橋及周邊、紅旗西路及機場路黃務立交橋以北及銀海路、港城東大街、觀海路等改造提升,進一步增加城市綠量、提升綠化層次,有效改善城市景觀美化效果。
建設三座人行過街天橋。建設毓璜頂醫院、萬達廣場及大海陽三座人行過街天橋。目前,毓璜頂天橋正在進行樁基施工,萬達廣場天橋正在進行鋼結構加工。大海陽人行過街天橋于5月底已建成通行,該天橋位于大海陽立交橋南側,東南側為文化路農貿市場,西南側為現狀住宅生活區,天橋主橋長度約40米,寬度為6.1米。天橋投入使用,對暢通交通狀況、方便周邊居民、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實施再生水擴建工程。目前,我市建成運營的再生水利用主干網以套子灣污水處理廠為中心,向東輻射芝罘區、向西輻射福山區、開發區,每周約45萬噸再生水流向用戶。6月底,再生水一期擴建工程將調試運行,屆時,每周再生水產水量近60萬噸,“活”起來的再生水作為城市“第二水源”,運用于工業、市政、環衛等方面,將助力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啟動生活垃圾分類。《煙臺市市區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印發,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方案圍繞“一年見成效”“兩年大變樣”“三年全覆蓋”的任務目標,細化分類投放、收運、處置各環節內容,旨在進一步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促進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下步,市城管局將繼續按照城市精細化管理的要求,以城市更新三年行動為抓手,深入實施“三化”“三治”行動,不斷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增強港城百姓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也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拓展優質城市空間,助力開啟城市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