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13位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代表來到上海,秘密聚集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準備召開代表大會成立中國共產黨。7月23日晚,在這幢不起眼的石庫門小樓里,中共“一大”正式開幕。
如今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藏豐富,現存12萬多件(套)革命文物中,建黨時期的文物占有相當比例。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赴上海中共“一大”會址,沿著早期共產黨人的足跡,探尋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密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黨時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貴、每個情景都耐人尋味,我們要經常回憶、深入思索,從中解讀我們黨的初心。”
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這座石庫門建筑,因為見證了中國共產黨誕生這一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而備受關注。
歷經百年,這座建筑是如何撥云見日被發現和保存下來的?它還見證了哪些其他重要事件?2021年1月19日出版的《城市導報·紅色之聲周刊》刊發了《回望:中共“一大”會址的發現與保護》。一起來看看吧。【 點擊進入專題 】
西湖區中山路380號,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在周圍步行街商圈繁華喧鬧、車水馬龍的襯托下,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是一處安靜肅穆的存在。94年前,這棟古樸的大旅社作為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豫章城內星火躍動,紅色火種由此萌發,那一聲震撼寰宇的槍聲,驚破蒼穹,光照城市夜空……紅色歷史就在這里,從未走遠;紅色基因已深入城市肌理,在新時代煥發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孕育風暴的江西大旅社
97年前的中山路380號,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豪華旅社。這棟建筑,就是建成于1924年的原江西大旅社。但另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則使它跨越世紀的風雨,彪炳史冊——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這里是軍旗升起的地方,也是人民軍隊的起點。
由南昌商界知名人士李晉笙、包竺峰、羅和仲集資40萬銀元興辦的江西大旅社,是一座回字形的磚混結構建筑,主體建筑共4層,坐南朝北,屋頂摘星茶樓可憑欄鳥瞰全城,成為當時南昌規模最大的高層建筑,亦是江西民國時期的三大建筑之一。
記者走進江西大旅社舊址,看到古樸座鐘的指針永遠凝固在了起義打響的時刻:1927年8月1日凌晨2時,帶我們重回到了那個和光同行的時空。【 點擊進入專題 】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1958年由國家文物局倡議興建,195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周年竣工開放的獻禮工程,是我國第一個地方性革命史類博物館,毛澤東主席審閱陳列大綱,朱德委員長題寫館標。
全館收藏文物30000余件,文獻資料7000多份,圖書7000多冊,歷史圖片10000余張;珍藏黨和國家領導人、著名書畫家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墨寶珍跡數千幅;保存毛澤東、朱德重上井岡山等影視資料片數百件。擔負弘揚井岡山精神、宣傳井岡山革命斗爭歷史、保護管理修繕井岡山革命紀念地舊居遺址的光榮職責和神圣使命。先后接待毛澤東、朱德、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海內外觀眾5000多萬人次。
榮獲首批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重大經典建設工程、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特別獎等榮譽稱號。
遵義會議會址,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國家AAAA級景區遵義會議紀念館的最核心部分,是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召開的地方,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子尹路96號。
會址房屋原為國民黨軍第25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邸,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建筑物由主樓和跨院兩部分組成。主樓坐北朝南,為中西合璧磚木結構建筑,一樓一底。整棟主樓通道面闊25.19米,通進深17.01米,通高12米,占地面積528平方米,建筑面積428.48平方米。遵義會議會議室在二樓(一樓作戰室的樓上),是一間長方形的房間,面積27平方米。
墻上有掛鐘和兩個壁柜,壁柜上有一面穿衣鏡。屋子正中是長方桌,四周圍有一圈木邊藤心折疊靠背椅,桌下有一只古老的木炭火盆。遵義會議期間,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周恩來,總參謀長劉伯承住二樓,彭德懷、楊尚昆、劉少奇、李卓然等住一樓,總司令部一局作戰室設在一樓。跨院在主樓的南面,是柏輝章未建主樓前的老屋,是黔北民居四合院風格的建筑,座東向西,由東屋、北屋、南屋、西屋四部分組成,建筑面積334平方米。遵義會議期間,紅軍總司令部的警衛人員、機要人員在這里辦公和住宿。
紅軍總司令部與一、三、五、九軍團,二、六軍團,四方面軍,江西蘇區中共分局的往來無線電在這里發出、接收。主樓和跨院之間伸出一船形的樓房,原是柏家制作醬料及收曬豆子的曬房,遵義會議期間是紅軍總司令部廚房。【 游覽遵義會議紀念館 】
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位于陜北革命老區吳起縣,占地4.2平方公里。紀念園由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碑、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紅軍烈士陵園等組成,有入口廣場、轉移轉折廣場、雪山草地廣場、會師廣場、勝利廣場,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紀念碑、西南入口景區、寨子梁戰爭演練區、按1:1復制修建的遵義會址、濱河公園、森林公園、“切尾巴”戰斗指揮所、彭大將軍橫刀立馬等景點。
吳起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以紅色旅游為主,以勝利山“切尾巴戰役”遺址為依托,是一個兼有教育、旅游、休閑功能,具有國家重點紅色旅游目的地意義的紀念性主題公園。園區立足“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和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出發點”,以紀念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經過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吳起為主題,以弘揚長征精神,回顧長征歷史,保護長征戰場遺址地為核心,是了解歷史的愛國主義教育佳地。
延安革命紀念館成立于1950年7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紀念館之一,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04年4月,延安革命紀念館被中共中央宣傳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一號工程”重點建設的三個教育基地之一;2006年10月,正式動工拆除原館建新館;2009年8月28日,新館全面建成并免費對外開放。延安革命紀念館建筑面積29853平方米,基本陳列面積為10677平方米。現擁有館藏文物3.6萬多件,歷史照片1萬余張,圖書3萬余冊,調查訪問資料百余卷,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宣傳為一體的革命紀念館,現年接待觀眾近400萬人次。
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延安革命紀念館全面啟動并順利完成了第10次陳列提升改造工作,基本陳列《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于2021年6月30日重新對外開放,以嶄新風貌喜迎建黨百年華誕。改陳后的《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陳列面積達10677平方米,展線長度為1200米,共展出珍貴文物2021件(組)、照片900余張,展覽有紅軍長征勝利到陜北(雕塑)、整風學習、“窯洞對”、陜甘寧邊區參議會、大生產、群星璀璨(場景)、干部學習、轉戰陜北(雕塑)、1973周恩來回延安、組雕“旗幟”“窯洞對”等藝術品場景26項,有直羅鎮戰役(3D裸眼技術)、瓦窯堡會議、紅色電波、延安時期的對外交往、延安文藝座談會、馬欄紙動態制作流程、投豆選舉等科技多媒體互動展項40項。展覽共分為:中共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模范試驗區、實施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確立、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七個部分,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陜北十三年領導全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光輝歷史。
同時,延安革命紀念館還開放有《鑄魂—延安時期從嚴治黨》《偉大長征 輝煌史詩》《強基——延安時期黨的組織建設》《不忘來時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展》4個大型專題展覽。2018年《鑄魂—延安時期從嚴治黨》榮獲“全國十大精品展覽優勝獎”;2020年《偉大長征 輝煌史詩》榮獲“全國十大精品展覽優勝獎”。
71年來,延安革命紀念館始終堅守初心,砥礪奮進,發揮著博物館搜集、保存、修護、研究、展覽、教育等基本功能,在宣傳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輝歷程,在發揚革命傳統、弘揚延安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后于1997年被列入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2008年被評定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同年榮獲“鄭振鐸--王冶秋文物保護獎先進集體”;2009年新館主體入選“新中國成立60年全國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2010年被中紀委列為“全國廉政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延安革命史》基本陳列榮獲“全國十大精品展覽特別獎”;2014年被公布為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2017年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2020年被確定為中華傳統文化基因庫(一期)紅色基因庫首批試點單位。
“煙臺作為膠東紅色文化的主戰場和發祥地之一,革命歷史波瀾壯闊,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煙臺市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此次活動黨史學習輔導員王曉鴿說,“煙臺紅色文化蘊含忠誠擔當的堅定信念、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慷慨無私的奉獻情懷。”5月17日,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青年與青春山東”紅色歷史尋訪之旅走進膠東紅色文化陳列館。
“多少烈士鮮血紅,失敗開出勝利路,革命一定能成功。”在一首紅色歌曲中,大家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深情回望張靜源、張連珠、理琪、王文等前赴后繼的膠東特委書記,靜靜領悟西海地下醫院、膠東育兒所等承載軍民“魚水情”的人間大愛……“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從膠東走出來并發展壯大的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3個師9個團奉命扼守塔山,連續激戰6晝夜,打退國民黨軍幾十次集團式大規模瘋狂進攻。當代著名作家高玉寶時任35團通訊員,在接防6號陣地時,發現僅存的斷腿戰士馮兆生、失明戰士寧吉高,身負重傷仍誓與陣地共存亡,充分體現了塔山阻擊戰的慘烈和膠東子弟兵的忠勇。”聽完了驚心動魄的塔山阻擊戰,大家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煙臺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山東省建立共產黨組織最早的地區之一、是膠東地區黨組織的發源地和革命斗爭的政治中心之一,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歷史階段都譜寫過壯麗輝煌的革命詩篇,紅色文化獨樹一幟。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鄧中夏、王荷波等同志就來到煙臺了解黨團工作,開展革命活動。土地革命時期,膠東爆發了震驚齊魯的農民武裝暴動——“一一·四”農民武裝暴動。這里打出了舉世聞名的“地雷戰”,許世友將軍曾在這里指揮作戰九年,于化虎、楊子榮、任常倫等英雄人物輩出。
膠東紅色文化陳列館是膠東(煙臺)黨性教育基地的主體館、核心館,是本次活動的第一站。膠東紅色文化陳列館共有“外強蹂躪救亡圖存”“紅色豐碑彪炳千秋”“艱苦創業改天換地”“改革開放勇立潮頭”“砥礪奮進走在前列”五個展廳,其通過全方位、多維度展示膠東的革命史、創業史、奮斗史,用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成效激勵人、鼓舞人,彰顯煙臺在各個時期“敢為天下先、奮勇走在前”的精神。【 詳細報道 】
“1921年春,王盡美、鄧恩銘發起成立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開展黨的工作。1921年7月,王盡美、鄧恩銘參加中共一大,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這件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共濟南市長清區委黨史研究中心主任魏珺說,“濟南紅色文化蘊含著創新、堅定的革命精神,并代代相傳、生生不息。”5月18日,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青年與青春山東”紅色歷史尋訪之旅走進濟南(大峰山)黨性教育基地。
巍巍大峰山,鐵血鑄英魂。“1940年7月,長清縣獨立營一連在連長孔步健、指導員田化一率領下回黃河東偵察紅槍會情況,與敵遭遇后撤至臥牛山上,同千余日偽軍及紅槍會暴徒血戰一天。在彈盡糧絕之際,孔步健率10余名戰士跳下山崖。”在大峰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一個個動人的革命故事,一件件富有年代感的歷史遺物,一幕幕慷慨悲壯的作戰場景,讓大家深切感受到革命前輩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在血戰臥牛山的戰斗中,我深刻體會到革命前輩不怕困難,勇于戰斗的精神,即使彈盡糧絕、摔斷槍桿英勇就義也決不投降。”上汽通用東岳基地模具工程師、此次活動10名青年學員之一楊冠宇深有感觸的說,“我們在工作中也要攻堅克難,不達目標誓不罷休。”
“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革命前輩為了信仰,為了黨的事業,不惜獻出生命,作為后來人,我們怎能不牢記使命,努力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1938年8月7日,日軍一部由平陰經長清前往濟南,汪毅率大峰山獨立營20余名戰士,在七區下巴楊家溝伏擊日軍,打響了開辟大峰山抗日根據地的第一槍,取得了殺傷日軍幾十人、炸毀汽車兩輛的輝煌勝利。“今天參觀了大峰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感觸很深。”煙臺萊陽福琪果蔬有限公司總經理、山東省“鄉村好青年”、此次活動10名青年學員之一蘭海洋說,“老一輩共產黨人‘信仰如山、一心為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峰山精神,激勵著我時刻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做好鄉村致富帶頭人,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戰火紛飛大峰山,信仰如山永相傳。以大峰山為中心的大峰山抗日根據地,是山東省現保存完好、進行革命歷史紅色教育的重要資源之一,是當年中共泰西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大峰山革命根據地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一步步發展壯大,在泰西八縣中舉足輕重,在山東根據地建設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堅強戰斗堡壘,是山東聯系延安秘密交通線上的重要中轉站,是培養黨政軍干部的紅色搖籃,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熔鑄了“信仰如山、一心為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峰山精神,被譽為“泰西的延安”。【 詳細報道 】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爬上飛快的火車,像騎上奔馳的駿馬。車站和鐵道線上,是我們殺敵的好戰場。”夕陽西下,戰斗間隙,鐵道隊員彈起了心愛的土琵琶……。5月19日,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青年與青春山東”紅色歷史尋訪之旅走進棗莊市鐵道游擊隊黨性教育基地。
“棗莊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革命戰爭年代,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中共棗莊市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范偉明在致辭中說。棗莊,是一座充滿紅色文化底蘊的城市,是一座好客之城,一座新興的旅游城市,東接沂蒙山,西臨微山湖,南邊跟兩漢文化的圣地徐州相鄰,北與“孟子故里”鄒城市毗連,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從棗莊境內穿過,棗莊因鐵道游擊隊和臺兒莊大戰而聞名中外。在棗莊,鐵道游擊隊被稱為最紅的資源、最美的傳奇、最亮的名片。
揮戈于百里鐵道線上,出沒于萬頃微山湖中。鐵道游擊隊,即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魯南鐵道大隊”,1939年在棗莊成立。他們以臨城(今薛城)為中心,揮戈于百里鐵道線上,戰斗于萬頃微山湖中,截軍列,打洋行,扒鐵路,炸橋梁,與日偽軍展開殊死搏斗,成為抗日游擊戰爭的標志性符號。“‘橫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魯南峰影嵯峨甚,殘月扁舟入畫圖。’‘神出鬼沒鐵道旁,襲敵破路毀溝墻。深入獸穴斬虎豹,飛越日車奪械糧。汪洋大海游擊隊,怒火熊熊敵后方。條條鐵軌成絞索,寇灰滿載遠東洋。’……一首首革命詩詞,將我帶回那段崢嶸歲月。”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此次活動10名青年學員之一孫曉說,“作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會將‘赤誠報國、不怕犧牲,機智靈活、勇于亮劍’的鐵道游擊隊精神融入到我的專業學習和研究中,勇敢面對遇到的苦難,腳踏實地,做勇挑時代重任的新時代青年。”
鐵道游擊隊紀念館是棗莊市鐵道游擊隊黨性教育基地核心建筑,除此之外,基地還設有鐵道游擊隊紀念碑、鐵道游擊隊將軍碑廊、鐵道游擊隊“三雄墓”、棗莊人民英雄紀念園、鐵道游擊隊影視城、鐵道游擊隊紀念廣場等,全面展示了鐵道游擊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英勇不屈、浴血抗戰的傳奇歷史。“我非常珍惜此次與煙臺青年代表交流學習的機會。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以史為鏡,學習和踐行老一輩優秀黨員赤誠報國的革命精神,發揮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活動中,棗莊市薛城暖陽義工協會婦聯副主席王林說,“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會繼續用昂揚的斗志、奮發的風貌迎接每一天的旭日東升與繁星閃爍。”【 詳細報道 】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5月20日,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青年與青春山東”紅色歷史尋訪之旅走進臨沂大青山黨性教育基地,耳畔自然就響起了《沂蒙山小調》,心中就想起《紅嫂》的故事以及在反“掃蕩”中浴血奮戰的八路軍將士們……
“北有平型關,南有大青山。”大青山突圍發生于1941年11月,是山東沂蒙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擊5.3萬日軍“鐵壁合圍”大“掃蕩”中的一次著名戰斗,也是抗日戰爭時期津浦鐵路以東山東敵后戰場我方損失最大的一次突圍戰。“大青山突圍戰中涌現出一幕幕氣壯山河的英雄事跡。抗大一分校五大隊二中隊隊長邱則民彈盡后砸毀機槍跳崖殉國;二中隊指導員程克被敵人包圍后,咬掉敵人的耳朵,壯烈犧牲;抗大一分校部司號長齊德捂住流出的腸子,繼續吹響沖鋒號。”上汽通用東岳基地工藝工程師、此次活動10名青年學員之一師二虎說,“他們的英雄壯舉深深的震撼著我,并激勵著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堅守崗位,腳踏實地,不畏艱險,造好新時代的智能車,當好新時代排頭兵。”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同學們,努力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作風……”抗大一分校于1938年12月組建,1939年12月由晉東南東遷沂蒙敵后辦學。大青山突圍戰就是以一分校學員為主體的一次著名戰斗。抗大一分校創作、編演了《沂蒙山小調》《跟著共產黨走》《沭河的歌聲》《放下你的鞭子》《抗屬真光榮》等歌曲、劇目,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動員軍民團結戰斗。“革命先烈無私奉獻的精神激勵著我。”招遠市公益志愿者聯合會會長、煙臺市2020年最美志愿者、此次活動10名青年學員之一馮曉偉說,“今后,我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為國家公益服務事業行穩致遠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今天重走突圍路線是以體驗和緬懷的心情來的,但是回想當年革命戰士們是在后有追敵的緊張情況下突圍的,那種境況可想而知有多艱辛。”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此次活動10名青年學員之一元晨瑜說。雨后的大青山,更加蒼翠靈秀。從大古臺山上看,梯田環山,村落安臥,有老農在田間地頭采摘金銀花。參觀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之后,臨沂、煙臺兩地青年攜手重走了大青山勝利突圍戰路線。在山間小道畔,兩地青年還唱起紅色歌謠: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斗志昂揚,共產黨領導革命隊伍,披荊斬棘奔向前方……學員們紛紛表示這是一堂別開生面的黨性教育專題課。“重走突圍路,備受震撼,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戰火紛飛的年代。”魯南制藥新媒體陳學偉說,“我們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來之不易。今后,我一定發揚革命先烈不怕艱難的精神,努力工作,精益求精,服務好人民。”【 詳細報道 】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在天福山舉行了抗日武裝起義,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第一支膠東抗日武裝,揭開了膠東武裝抗日的序幕。”5月21日,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青年與青春山東”紅色歷史尋訪之旅走進紅色膠東展館。波瀾壯闊的紅色膠東歷史,展現出鮮明的“家國情懷、黨民齊心”的精神品格,是中華民族復興歷史的縮影。
“威海是一個紅色基因世代相傳的城市。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發生了天福山起義、馬石山十勇士、膠東乳娘等革命事跡。學習黨史,可以滋養我們的初心,淬煉我們的靈魂。”在天福山起義紀念館旁,中共威海市委黨史研究院辦公室主任邵潔介紹,“相信大家會將此次學習化為前行的力量,把‘個人夢’與‘中國夢’融合起來,在平凡的崗位上貢獻不平凡的力量。”紅色膠東是中國革命最穩固的、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戰略基地之一,她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做出了許多具有全局性的歷史貢獻——創建出數量眾多、在中國革命戰爭的關鍵戰役中發揮關鍵作用、稱譽全軍的英雄部隊;在搶占東北、創建東北根據地的過程中,以迅速的反應與行動立下不世之功;在支援全國解放中,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和生命代價。
“花園頭村民血戰日寇震撼了我。這場血戰,共有66名村民殉難。花園頭抗日紀念碑上這樣寫著:‘民眾更以鍘刀、鐵锨、徒步北向,凡力能持械者,幾咸參戰,英勇搏斗,扼守圍墻大小門洞八,殺聲動天地,尸首橫陳,浩氣壯山.....’寥寥數語,道出這場血戰的慘烈。”山東瑞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煙臺青年企業家協會理事、此次活動10名青年學員之一王康說,“作為一名創業青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從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勇于創新,做好網絡科技服務,更好的服務社會民生。”同樣,在展館內,膠東傳奇英雄于得水的事跡也深深震撼著大家。據于得水生前回憶,曾經掩護過他的群眾,他能叫上名的不下百人,還有許多叫不上名的,他曾老遠看到一位拐著簍子給游擊隊送干糧的小腳老太太跌落懸崖。于得水原名于作海,他曾感慨地說:沒有群眾這河“水”,就沒有我這條“魚”。于是,改名于得水。“你在前面打,我在后面幫,挖戰壕、運子彈,抬傷員、送茶飯,我們有的是血和汗。大家同心合力干,趕不走那鬼子心不甘。”……,一首首革命歌曲繚繞心間,化作力量。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他指給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領導中國走向光明……”這首傳唱不衰的歌曲以樸實真摯的歌詞、高亢流暢的旋律、質樸激昂的風格,唱出了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不屈不撓、英勇斗爭而取得勝利的光輝歷程。參觀紅色膠東展館之后,威海、煙臺兩地青年共同唱響這首經典紅色歌曲,以此向革命烈士致敬。“每當這首旋律響起,我都不禁熱血沸騰。”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此次活動10名青年學員之一元晨瑜說,“我們要在學習黨史過程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落實到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以后畢業找了工作,更是要不斷克服困難,永遠跟隨黨的腳步,為人民服務,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生活的全過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膠東半島以其獨特的自然稟賦和人文歷史,孕育出膠東人忠義仁厚、同舟共濟的精神特質。共產黨人很早就來到這片土地,在膠東人民的支持下播撒革命的火種,展現出初心如磐、忠誠信仰、百折不撓的鮮明品格。“很高興能跟煙臺的青年一起來紅色膠東展館學習。”威海文登區團委工作人員顏如雪說,“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要學黨史、汲取精神力量、傳承紅色基因,接過革命薪火,永遠跟黨走。”【 詳細報道 】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縣中部,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的所在地。1947年5月,劉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進駐西柏坡。1948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前委和解放軍總部到西柏坡與中央工委匯合。在這里,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召開了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描繪了新中國宏偉的藍圖。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離開西柏坡,赴京建國。新中國從這里走來。
中共中央離開后,留守人員與建屏縣政府(1958年改為平山縣)對中共中央舊址進行了交接。為了保護革命遺址和文物,1955年,河北省博物館聯合當地政府建立了西柏坡紀念館籌備處。1958年因修建崗南水庫,將中共中央舊址搬遷。1970年12月開始,在距原址北移500米,海拔升高57米的地方進行易地復原建設。1982年3月11日,國務院公布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5月1日,立文物保護區碑一座,劃定文物保護區391800平方米,自然保護區1333200平方米。
西柏坡陳列展覽館于1976年10月開工,1978年5月26日紀念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移駐西柏坡30周年時與中共中央舊址同時對外開放。主題陳列《新中國從這里走來》曾于1993年、1996年、1998年、2003年、2009年進行了修改完善,曾被國家文物局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第六屆(2003至2004年度)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特別獎。
1992年開始,西柏坡紀念館陸續修建了西柏坡石刻園(2011年擴建改名為西柏坡豐碑林)、西柏坡雕塑園、五大書記銅鑄像、西柏坡紀念碑、三大戰役雕像“飆”、周恩來評語碑、西柏坡文物保護碑、西柏坡青少年文明園等革命傳統教育系列工程。近年來,西柏坡國家安全教育館、西柏坡廉政教育館和中央部委舊址區(包括中央辦公廳、政協大禮堂、中央法律委員會、中央青委、軍委后勤部、中央馬列學院、中央財政部、中央外事組、中央社會部、中央衛生部及中央醫院、中央電臺等11處舊址)陸續建成開放,極大地豐富了西柏坡紀念館的教育內容。
自建館以來,西柏坡共接待社會各界觀眾5200多萬人次,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先后到西柏坡參觀視察。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于2006年9月26日正式開館,是我國第一座工人紀念館,坐落于大慶市讓胡路區中原路2號。館區占地面積11.6公頃,主體建筑面積2.15萬平方米,建筑高度47米,基本陳列面積4790平方米,展線長917延長米。建筑外形為“工人”二字組合,象征這是一座工人紀念館。頂部為鉆頭造型,正門臺階共47級,寓意鐵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歷程。
紀念館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石油魂》為主題,客觀、真實地展示了鐵人王進喜的生平業績及用終生實踐所體現的鐵人精神。從最初籌建到落成開放,從改建擴建到最后遷建,館址幾經變遷,規模逐步擴大,陳展日臻成熟,影響與日俱增,精神一脈相承。如今,已成為我國最具石油特色的文化景觀,弘揚民族精神的神圣殿堂,石油工人的精神家園。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石油企業精神教育基地。開館以來,累計接待中外觀眾超過1200萬人次,國內外重要團體35000余場次。【 進入專題 】
1965年,隨著國家三線軍工建設的推進,中國第四個五年計劃一號工程(451工程)項目落戶樂山,中國最早、亞洲最大的受控核聚變研究基地從此發軔,陸續建成了一系列小型受控核聚變研究裝置。1984年,隨著中國環流器一號實驗裝置建成運行,標志著我國受控核聚變研究進入世界前沿。1985年,451工程項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被評為當年國內十大新聞之一。1987年中國環流器一號實驗裝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并寫入高中物理教材。1991年4月21日,江澤民總書記在溫家寶的陪同下視察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并在中國環流器一號實驗裝置前欣然揮毫題詞“開發核聚變能源,造福子孫后代”。2001年,隨著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主體搬遷到成都,中國環流器一號實驗裝置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為進一步挖掘中國環流器一號實驗裝置所蘊含的科學、文化、歷史價值及核工業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2011年10月,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依托中國環流器一號實驗裝置舊址開始建設中國核聚變博物館并于2012年9月建成開放。
中國核聚變博物館見證了中國人在篳路藍縷的創業初期,聚焦解決未來人類能源問題的決心和毅力。中國環流器一號完全由中國人自主研發制造的實驗裝置,也是中國第一個與國際主流接軌的受控核聚變裝置,開創了我國核聚變時代,通過設計、建設和運行,產生了多項國際、國內領先的科學技術,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我國受控核聚變研究的開拓者們偏居一隅,忍辱負重,為了強國強軍夢,為了挺直中國人的脊梁,他們將一生歲月的芳華,慷慨奉獻,他們堅守在山野間,堅守在中國核工業的第一線,做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他們憑著對國家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克服重重困難,把我國受控核聚變研究事業,一步一步向前推進。【 進入專題 】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座落在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一聊城東昌湖風景區內,是全國目前獨家全面宣傳領導干部的揩模、民族團結的典范、黨的群眾路線的模范踐行者、“三嚴三實”的好干部一孔繁森同志光輝事跡的人物類專題紀念館。1995年7月4曰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建館,江澤民同志題寫館名,1995年9月10日開館。2013年4月在原址改擴建,次年2月投入使用,是全國首家按照三星級綠色節能建筑標準設計建設的低碳紀念館。
紀念館占地面積1.9萬平方米,主體建筑8700多平方米,廣場道路7000平方米,綠化率43.3%,包括基本陳列展廳、交流展廳、綜藝展廳、影視報告廳、陽光大廳和紀念廣場。基本陳列展廳以圖片、實物、場景、多媒體等形式,集中展示孔繁森為民務實清廉的典型事跡,頌揚他作為感動中國人物、新中國成立以來重大典型的壯麗人生,為全黨全社會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向孔繁森學習,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生動教學現場;交流展廳、綜藝展廳和影視報告廳設計先進,風格典雅,功能齊全,常年承辦文化主題展示和公益活動。紀念廣場是舉辦各種集體紀念活動的理想場所。館內花木宜人、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是聊城新的文化地標和英模文化主題公園。紀念館下轄孔繁森紀念園,位于西郊天福園,距紀念館15分鐘車程,占地1.06萬平方米,現有墓園、憑吊廣場、園林、停車場四個功能區,是孔繁森同志的骨灰安放地。
2015年2月跨入山東省“十佳博物館”行列。【 進入專題 】
敲響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證券交易所率先集中交易、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成立……40多年間,“改革之城”深圳創出約一千個“國內第一”。在深圳蓮花山下的改革開放展覽館,一件件富有價值的展品,見證了特區精神的澎湃改革力量。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準設置經濟特區。深圳從此成為改革開放最活躍的探索者之一。
1987年12月1日,深圳土地使用權拍賣的“第一槌”敲響,3000萬元原始資本撬動了76.3億元基礎建設投資。
.........
40多年間,深圳從一座落后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地區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2.7億元增至2020年的2.77萬億元,位居亞洲城市第五位。
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深圳建設者們正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1998年,咸寧嘉魚簰洲灣民垸決堤,軍民開始了史詩般的抗洪戰爭,用血肉之軀堵住了洪水,保衛了人民財產的安全。為弘揚98抗洪精神,一座象征著時代精神的紀念館在簰洲灣落成。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重溫那段難忘的歷史,深情緬懷抗洪英烈的英雄事跡。
“我不知道你是誰
我卻知道你為了誰”
二十年過去了
這首歌依舊是那么扣人心弦!
1998年
嘉魚簰洲灣民垸決堤
軍民開始了史詩般的抗洪戰爭
子弟兵真正用血肉之軀堵住了洪水
我們永不能忘
那個夏天帶給我們的感動.....【 詳細報道 】
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在首都北京正式開館。
2021年6月1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這里,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重溫入黨誓詞。
這座總建筑面積14.7萬平方米的黨史展覽館是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決策、親自批準建設的,百年黨史主題展覽也是在總書記親自關心下舉辦的。從2018年8月26日展覽館舉行奠基儀式、9月10日工程正式開工,到2021年5月5日正式竣工,歷經近1000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親切關懷指導下,各參建單位和有關方面艱苦奮戰、頑強拼搏,協同攻關、精益求精,共同完成了黨史展覽館的建設。
從此,我們黨有了一座永久性、綜合性的黨史展覽館,有了一座權威系統、莊嚴莊重的黨史教育殿堂,有了一座全方位、全過程、全景式、史詩般展示黨矢志不渝奮斗之路的紅色新地標。.....【 詳細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