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8月1日訊(記者 王向榮 通訊員 唐軍強)從1993年到2020年,27年了,張術河守在萊陽市革命烈士陵園,陪伴著2728名烈士;27年了,一家三口搬到陵園園區居住,常年與烈士為伴;27年來,他在烈士陵園種上8000多株樹,種上1萬余株花,讓英烈安息之地青山不老;27年來,他矢志幫無名烈士尋親,已幫助25名烈士親屬圓了尋親夢……
27年,近萬個日子,張術河就干了“守陵”一件事,他的一顆心,早已和烈士陵園系在一起,和英烈連在一起。
1:2728,他舍小家顧大家長駐烈士陵園
1993年,張術河初到萊陽市革命烈士陵園,這里占地3.2萬平米,安息著2728名烈士,只有他一個人維護。“守陵”,占據了生活的大部分,每天與烈士墓地打交道,晚上,孤山野嶺,他一個人值守在烈士陵園。心情有時會壓抑,尤其晚上,承受著精神恐懼和心理壓力,每想到長眠在烈士陵園的革命先烈,生前拋頭顱灑熱血,長眠后就應該有個清新的環境。正是這種信念,張術河耐心說服了家人,放棄了在城里舒服的居住條件,一家三口搬到烈士陵園園區居住,常年與烈士為伴。一年365天,他從來沒有一個節假日和休息日,27年來,也很少能和父母一起過春節,共享天倫之樂。
每年清明節、國慶節及烈士公祭日等重要節日期間,到烈士陵園瞻仰革命先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活動較多,并且比較集中。為了保持紅色教育基地的良好環境,給社會各界群眾一個舒適、安全、潔凈的祭掃環境,他超前謀劃,積極籌備,每年都能圓滿完成各項祭掃紀念烈士的任務。27年來,先后接待黨政機關、駐萊部隊、企事業單位、大中專及中小學校、社會團體參加公祭烈士活動的達100萬余人次。

他愛烈士陵園,種下8000多株樹、1萬余株花
張術河剛到烈士陵園工作時,園區衛生環境臟、亂、差,每天早晨天不亮他就拿著工具清掃整理園區的衛生。平時烈士陵園只要有雜草,他一遍又一遍地清理,樹枝長了,及時修剪,石碑臟了,就用抹布擦拭。為了杜絕火災隱患的發生,每天的工作結束后他都還要到烈士陵園內外巡邏檢查,夜間還要再巡查一遍。為了美化烈士陵園環境,保持烈士陵園“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標準,張術河先后多方籌措資金對園區進行了美化、綠化、道路硬化等,先后種植松柏、竹子、龍槐等樹木8000多株,冬青、菊花、迎春花、月季花等花草1萬余株,鋪設草坪1000余平米。
如今,烈士陵園內外環境煥然一新,整齊劃一,鳥語花香,綠樹成蔭,為前來祭掃悼念烈士的人們營造了優美的環境,使烈士陵園建設步入園林化、公園化軌道。
研讀史志,他為25名烈士親屬圓了尋親夢
張術河一直有個愿望,特別是到了清明等祭奠節日時,愿望就更迫切了。每當看到有些有名字的烈士墓無人祭奠時,更讓他暗下決心要竭力幫助這些烈士找到家人。為了能熟悉每一名烈士的生平經歷、所在部隊、參加戰役等基本情況,張術河利用業余時間,刻苦研讀,大量走訪知情人員,翻閱了《萊陽市革命烈士英名錄》、《民政志》等。現在談起這些烈士情況他都能如數家珍,熟記于心。為尋找1951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中負傷回國(萊陽)治療的父親寧致祥,四川成都的寧交龍三次到萊陽,張術河三次陪同并幫助他到萊陽干休所、145醫院、沐浴店鎮鶴山后村了解情況,幫助查找。最后得知,寧致祥負傷回國后,因傷口感染,醫治無效不幸犧牲,當時葬在沐浴店鎮鶴山后村,后來隨著萊陽駐軍145醫院遷到萊陽吳格莊村,寧致祥烈士的骨灰遷葬到了烈士陵園內。
每個烈士家屬都希望到烈士陵園能找到烈士的骨灰,他們迫切的心情張術河最能體會。為了能幫助親屬找到烈士,他翻書查資料,只要得到一點線索,都想方設法去求證,27年來,先后幫助25名烈士親屬圓了尋親夢。

銘記英烈,打造紅色教育基地
烈士陵園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張術河把加強和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視為自己的一份責任和神圣使命。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深深地感到,要加強和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抓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人應盡的的政治責任和神圣使命。針對青少年思想活躍、可塑性強的特點,張術河就充分利用革命烈士紀念活動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紀念日和清明節等節假日,以及小學生入少先隊,中學生、大學生入團、入黨、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邀請“全國關心下一代優秀工作者”原濟南軍區72433部隊萊陽第一干休所副師職離休干部吳權生老人,以及萊陽軍休所的老干部,給青少年學生講述革命烈士的戰斗故事,同時與古柳、城廂等10所中小學聯系,建立了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清明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期間無償為學生們提供活動場地、音響器材,并從接待、導游、講解、攝影等方面提供系列優質服務。多年來,烈士陵園先后接待青少年30多萬人次,無償講解150場次,使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有聲有色,豐富多彩,成功激發了青少年矢志報國的使命感和敢為人先的進取意識。
今年清明節期間,因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防控需要,為避免祭掃人員在烈士陵園周邊大量聚集,按照上級部署要求烈士陵園實施了臨時性閉園措施,開展網上祭祀活動。張術河帶領全體工作人員為園區內的2728座烈士墓碑逐一擦拭,對烈士墓區進行衛生清掃。
原來的烈士紀念堂,烈士墓等基礎設施建于5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破舊不堪,為提高烈士陵園硬件設施水平,為切實增強烈士陵園的教育功能,張術河四處奔走,多方籌資,不斷加強烈士陵園軟硬件建設。他先后爭取資金1200多萬元,對烈士陵園進行綜合改造,提升文化品位,完善教育功能。修建翻新了烈士紀念堂及辦公場所;建造了假山、紀念臺、革命烈士紀念碑以及烈士紀念設施“望硯亭”“恒緬亭”,鋪設一處大型廣場;對通往烈士陵園長1200米的英雄路以及園區3200平方米的集會廣場進行硬化改造,先后對220名烈士進行集中遷葬;積極協調有關部門鋪設自來水管道,結束了烈士陵園60年來買水吃的歷史。現在的萊陽市革命烈士陵園真正成為集參觀、學習、褒揚、教育于一體的紅色教育基地。烈士陵園先后被評為“山東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煙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
每當有人問及是什么支撐他一直堅守烈士陵園時,他總是說:“沒有這些烈士,就沒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守好烈士的英靈,是一名退伍老兵應盡的職責!
人物簡介
張術河,男,57歲,中共黨員,萊陽市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他1980年11月在部隊服役,退伍后被安排在當地鄉鎮從事婚姻登記工作,1993年被調到萊陽市烈士陵園管理處工作。他一顆丹心守英靈,無怨無悔二十余載,用青春和汗水,譜寫了最美烈士守陵人的動人篇章。曾先后榮獲“最美齊魯民政人”“山東省第一屆文明家庭”“煙臺市民政工作先進個人”“煙臺市勞動模范”“萊陽市勞動模范”“萊陽市優秀共產黨員”“煙臺市最美退役軍人”、2013-2014雙年度“十佳煙臺好人”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