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至15日,由中國科協和山東省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在山東舉辦,本屆中國科協年會,主會場設在山東省青島市,北京、青島、威海、泰安、濰坊、德州、日照等地市也將陸續開展系列活動。
中國科協年會是中國科技領域高層次、高水平、大規模的科技盛會,本屆科協年會的主題是“改革開放創新引領——合作發展科技賦能”,在世界經濟發展面臨深度衰退、中國經濟穩步恢復的關鍵節點,這些主題詞抓住了新舊動能轉換工作的關鍵,對山東發展意義重大。
一、“改革開放”,就是解放思想,改革體制機制,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條件。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首先要解放思想,有開闊的視野和胸襟,動腦筋緊盯世界前沿科技,這樣才能站在發展的“高點”。任正非說:“我們犧牲了個人、犧牲了家庭、犧牲了父母,就是為了一個理想,這個理想就是要站在世界的最高點。今天大家的口號又變了,要世界第一。”華為的發展為什么這么引人注目,就是充分認識到攀登科技高峰對企業強筋健骨的意義,然后堅定地奔著這個目標前進。
緊盯世界前沿,山東在行動。比如,青島開工建設了國內首個協同式集成電路制造(CIDM)項目——芯恩(青島)集成電路項目,這個項目是由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博士及其團隊聯手打造。芯片研發制造,舉世矚目,事關國家興衰,這就是真正的高科技產業。
與此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必須扎根在大地上,需要有與之融合相宜的體制機制。2019年11月1日,《人民日報》以《培植疊加戰略優勢最大限度釋放活力》為題刊發對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的專訪,劉家義在受訪時表示:“當前制約山東發展最大的障礙是體制機制性矛盾突出,最大的短板是有效制度供給不足。”
2018年7月5日至8日,山東省黨政代表團赴蘇浙粵三省學習。省委書記劉家義在交流會議上指出,蘇浙粵三省的成功經驗,關鍵在創新,核心就是制度創新。沒有有效的制度體系作保障,山東創新發展、持續發展、領先發展就無從談起。
改革體制機制,保證科技發展的有效制度供給,山東行動迅速。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創新發展的框架意見》文件精神,2019年5月20日,山東注冊成立了被稱作“四不像”的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該院以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為己任,推動管理機制創新與技術創新深度融合,打造帶動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引擎和制度創新的示范樣板,是重大的體制機制創新。
二、“創新引領”,就是打好創新主動仗,引領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8月12日,在青島舉行的先進材料現狀與發展趨勢研討會上,說起燃氣輪機葉片陶瓷涂層的掣肘之痛,清華大學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潘偉感觸頗深:“美國GE、德國西門子、日本三菱重工3家世界頂尖公司都只轉讓我們70%的技術,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不會做。”
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先進的高精尖技術,買不來,換不來,而且對高精尖技術,各國往往嚴控泄露、外傳。因此,改變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的相對“慢半拍”的狀態,自力更生最重要,這是根本,也代表著一種精神。
煙臺萬華就是自主創新的典范。萬華的發展經歷尤其坎坷。萬華的前身——煙臺萬華合成革集團,由于不掌握核心技術,引進的MDI裝置建成后一直無法穩定運轉。為此,1988年萬華與國外四家MDI制造商進行談判,希望引進新的技術設備。談判長達4年,沒有任何國際談判經驗的萬華人不僅讓對方摸清了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而且還把技術設備打開了讓人家看。4年談判,當對手了解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后,決定自己在中國建MDI生產裝置。
萬華從此走上了自主創新的道路,通過刻苦鉆研,啃下HDI這塊硬骨頭。到2015年,萬華HDI工業化裝置終于實現穩定生產,現在,MDI、TDI、ADI等異氰酸酯產品,萬華已經在全球做到頂尖。2019年1月,綠色工藝PO/SM技術被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今年4月,萬華POCHP技術又通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專家鑒定,被認定為國際領先水平,這些技術都是自主創新的“回報”。
兩年前,萬華有研發人員1000多人;不到兩年時間,研發人員超過了2500人。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越強大,越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山東的企業要多向身邊的萬華學習。
三、“合作發展”,就是借好“東風”,以他山之石,攻本地之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著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
人類科技創新,既包括“從無到有”,也包括“從有到有”。“從無到有”的創新當然可貴,比如蒸汽動力直接推動了工業革命,貝爾發明了固定電話改變了聯系方式,這都是“從無到有”,具有革命性。
但更多的創新是“從有到有”。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汽車制造,其生產創新不是怎么造出一輛車,而主要集中在提高汽車的動力水平,這是我們的弱項。我們從華為和山東的萬華、濰柴包括科創板的上市企業來看,成功的高科技型企業,其產品、工藝的科技革新,既堅持自主創新,又注意引進、消化、吸收后再創新,是一種綜合創新路徑,將這些企業推向了行業發展前列和巔峰。
更多的創新是“從有到有”,就說明合作發展的重要,就說明借好“東風”的重要性。8月12日,在青島舉行的先進材料現狀與發展趨勢研討會上,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干勇院士表示:“突破瓶頸制約需要開放合作,吸收高端技術產業模式和重大科技成果。”他認為,山東地緣位置優越,開展先進材料對外開放合作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與日韓合作的橋頭堡,山東應該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加大先進材料技術貿易。
干勇院士的“山東地緣位置優越”這個認識,很值得山東重視。山東的地緣位置優勢,就國際講,主要是面臨日韓的優勢,日韓都是山東的主要貿易伙伴,去年8月,國務院正式印發山東等6個新設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設立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其中青島片區、煙臺片區都有深化中日韓區域經濟合作和投資領域改革的動作。
山東正創新推動以下幾個方面的合作:一是構建中韓“兩國雙園”產業鏈合作聯動發展機制;二是推進中韓、中日海關間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合作工作;三是探索對日資、韓資認證企業實行原產地證“多批一簽”。山東省政府還為中韓(煙臺)產業園預留新增用地規模5000畝。東北亞是命運共同體,山東通過和日韓合作,以貿易強技術,大有可為。
山東在國內的地緣位置優勢也很明顯。山東處于京滬之間,而北京和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兩個科技中心。2014年2月,首都北京確定“四個中心”新定位,其中一個定位是“全國科技創新中心”;2017年12月,國務院批復《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指出上海要加快推進“五個中心”建設,其中一個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京滬兩個“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既是對京滬兩地科技創新發展現狀的“承認”,也是對未來兩地在全國和全球科技地位的展望,兩地在科技發展呈現“雙子星座”狀態,屬于第一陣營,其他地方難以望其項背。去年6月17日,2019山東省創新驅動發展院士懇談會舉行,116名院士聚首山東謀發展。本屆中國科協年會,分會場之一就是北京,這凸顯了山東對北京科技地位的重視,在本屆科協年會山東主會場青島和地市分會場,也來了很多北京、上海的院士、專家、教授,山東應充分利用京滬之間的便利條件,“借好東風”,做好“以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的大文章。
四、科技賦能,就是要讓產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這既包括“騰籠換鳥”,發展新技術產業,也包括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
根據《瞪羚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瞪羚企業總數達到25057家,分省具體情況如下:廣東省以4423家瞪羚企業高居全國首位,北京和江蘇分別以3190家、3180家緊隨其后。數量過千家的省(市區)還包括浙江、上海和山東。
瞪羚企業是銀行對成長性好、具有跳躍式發展態勢的高新技術企業的一種通稱。“瞪羚”是一種善于跳躍和奔跑的羚羊,業界通常將高成長中小企業形象地稱為“瞪羚企業”,一個地區的“瞪羚企業”數量越多,表明這一地區的創新活力越強,發展速度越快。
山東瞪羚企業在全國居第六位,說明在全國的位置并不弱,但記者觀察分析認為,科技賦能,讓山東產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須注意把握好以下兩點:
其一,找好富有山東優勢和特點的著力點,特別注意抓好海洋產業科技創新。山東地處我國東部沿海,位于環渤海經濟圈,面積約32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和海域面積各占一半。“山東發展最大的優勢和潛力在海洋,最大的新動能也在海洋”。8月12日,威海分會場舉辦了海洋智能裝備及智慧海洋論壇;主會場青島,海洋產業更是重中之重。海洋產業是山東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這方面的科技創新應加強力度。
此外,長期以來,山東形成了資源型、重化型產業結構,產業層次低、質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但要看到,這些資源型、重化型產業,在經濟結構中所占比例不小,吸引就業人口也比較多,而且也有技術改造提升的空間,像淄博石化企業技術升級改造就有很多好例子,成功地解決了污染問題,因此,這方面應加強經驗總結,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力度。
其二,抓好互聯網的“下半場”,以海爾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為契機,做好新舊動能轉換。近幾年,杭州崛起迅速,成為新一線城市,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杭州新增常住人口分別飆漲了12.6萬、17萬、28萬、33.8萬人。一般認為,杭州迅速崛起是因為抓住了數字經濟,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讓它成為國內“數字經濟第一城”——杭州建成了首個全國最大規模的5G實驗網,2019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3795億元,增長15.1%,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高于GDP增速8.3個百分點。
山東有機會抓好互聯網的“下半場”。由海爾自主研發、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已獲批國家發改委“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智能制造集成應用示范平臺”成為全國首家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至此,在全球探索工業互聯網的浪潮中,中國工業互聯網正式有了“國家名片”。
在本屆科協年會上,5G技術是合作重點。8月12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工業互聯網與5G創新發展論壇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召開。論壇圍繞國家“互聯網+先進制造”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中探討工業互聯網與5G的協同創新發展,涉及到很多應用場景,這是山東數字經濟崛起的一大機遇,也是山東新舊動能轉化的新契機,必須抓牢抓好。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周學澤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