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蘋果紅。克服了年初疫情影響,煙臺蘋果迎來大豐收。
今年以來,煙臺市委、市政府把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納入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加快蘋果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促進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采用新型栽培模式
68歲老人種130畝果園
10月,行走在煙臺市的鄉間,樹上掛的是蘋果,車輛載的是蘋果,農民談論最多的還是蘋果。
這幾天,蘋果種植大戶呂炳武心里樂開了花。他在棲霞市官道鎮北照村種植的130畝蘋果,迎來大豐收,畝產預計在七八千斤。
老呂今年68歲,精神頭很足,摘蘋果、搬果筐,手腳麻利。
老呂退休前在一家化工廠做高管。退休后,他不愿意閑著。2015年,已經63歲的老呂重新當起農民種植果樹。在專家的指導下,他采用了矮化寬行密植模式。“這種新的栽培模式不僅能實現早期豐產,更重要的是果園里能用機械。現在130畝果園,打藥時雇兩個人,一天就能完成。”老呂說。如果采用傳統的人工打藥,一人一天只能打3畝地。
棲霞市果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郝文強說,蘋果的矮化寬行密植模式,行距3.5米到4米,株距在1米左右。由于是行距加寬,各種機械設備都能開入果園,能大大節省人工。“此外,果樹通風透光條件大大改善,蘋果質量明顯提升。”
今年,呂炳武的果園進入豐產期,預計總產量達到100萬斤,由于優質果率高,預計每斤均價超過3.5元,今年毛收入達到300萬元以上。
煙臺是全國近現代蘋果栽培的起源地,也是全省蘋果的主產區。目前,全市蘋果280多萬畝,煙臺蘋果品牌價值超過145億元,12年蟬聯中國果業第一品牌。多年來,煙臺蘋果的栽培管理技術和種苗不斷走向全國,引領全國蘋果產業的發展。近年來,隨著國內新興蘋果產區的崛起和國外水果的大量涌入,市場格局由以前煙臺蘋果的“一枝獨秀”,變成了各地蘋果的“百花齊放”,煙臺蘋果面臨空前的市場壓力!果農投入在增加,收益增長卻緩慢。
煙臺蘋果產業開始思變!
2019年10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全省果業發展現場會議”在煙臺市召開;11月,煙臺市委、市政府“全市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現場會議”適時召開;12月,煙臺又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2020—2022年)》。今年,煙臺把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重中之重,研究出臺了蘋果產業六年發展規劃,開展改革攻堅,開始了一場“蘋果革命”。
煙臺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120萬畝老齡低效果園更新改造,建設1500個果品專業合作社,打造一批市、縣、鎮、村四級標準化示范園區,建成國內領先的蘋果科技創新中心、大數據中心、展示交易中心和文化博物館,培強30家精深加工企業,在全國建設300家蘋果體驗店等等。跟果農直接相關的老齡低效果園,則主要通過伐老建新、土壤改良、去大枝、高接換頭等多種方式進行改造。其中,相當一部分老劣果園,將被改造成呂炳武家那樣的矮化寬行密植栽培模式。
今年,國家、省、市、縣四級財政支持煙臺市的蘋果產業專項資金累計超過2.7億元。目前,全市更新改造老齡果園47.2萬畝,超過全年目標的18%。
近年來,煙臺市創新實施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加速了老劣果園的改造更新。目前,全市黨支部領辦的果品合作社588個,帶動果農超過1萬戶。
“大招”不斷
全方位科技支撐
很多人認為,蘋果的修剪、采摘等環節很難采用機械化。10月14日,膠東典型果園生產機械化高效作業現場演示會在招遠市金嶺鎮西梧桐夼村舉行,讓很多果農大開眼界。
現場除展示了果園避障割草機、無人植保機等機械,還展示了修剪機、枝條撿拾粉碎機、果樹切根機等10種新型果園農機。這場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招遠市農業農村局聯合主辦的演示會,讓果農們看到果園機械化的可期前景。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栽種的蘋果絕大多數是喬化砧,為了實現高產,栽種密度一般較大。為促進早期豐產,還配合采用了拉枝、環剝、環切、刻芽等多種技術手段。當時是通過高勞動力投入,來取得高產量、高效益。”從事30多年果樹技術推廣的郝文強說,目前,農業生產形勢已發生很大變化: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農村人口老齡化。機械化成為煙臺蘋果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機械化的出路在于栽培制度的變革。”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楊欣說。目前,煙臺正在推廣的矮化寬行密植等栽培模式,正是為了適應機械化作業。
果樹產業發展,種苗質量是關鍵。煙臺實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自2015年落戶棲霞市,從事蘋果新品種的組培技術研發和苗木繁育銷售。公司副總經理胡克強介紹,公司自主研發的蘋果苗木新品種,具備抗重茬的技術優勢,實現了優質蘋果苗木的工廠繁育和脫毒。去年和前年,脫毒抗重茬優質蘋果苗木產量達到350萬株。
在蘋果技術研發和集成創新方面,煙臺市持續發力。今年7月29日,山東蘋果·果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正式揭牌,這是全國首家蘋果類專業“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也是省政府唯一的農業類創新創業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劉民曉介紹說,將圍繞推進傳統果業升級、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通過“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創新,在蘋果·果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新模式等方面加大研發力度,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的蘋果·果業自主創新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聚集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國內外蘋果·果業科技交流基地。
今年9月25日,來自全國的十多位蘋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匯聚煙臺市蓬萊區,將蓬萊區列為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一縣一業”發展的兩個示范縣之一。同時,十多位崗位專家被聘為蓬萊區高級科技顧問。
對此,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霍學喜表示,將針對蓬萊區果業存在的問題,制訂解決方案,建立新技術的試驗和示范基地。同時,做好技術的培訓和推廣,讓果農掌握蘋果產業的核心和創新技術。
10月27日—29日,首屆中國·山東國際蘋果節將在煙臺市舉辦,作為煙臺蘋果產業發展重要支撐的“三中心一場館”將在會議前夕建成運營。“三中心一場館”包括煙臺蘋果科技創新中心、大數據中心、展示交易中心和蘋果文化博物館。
蘋果產業融合
大步向前推進
一片分量很輕的蘋果脆片,一口咬下去,依然是鮮蘋果的香甜味道。這是煙臺泉源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的蘋果脆片,因獨特的口感備受消費者青睞。
濕潤的海洋氣候環境,讓煙臺蘋果擁有了鮮亮的外表以及酸甜適口、汁水飽滿的獨特口感。這是煙臺蘋果的獨特競爭力。除了鮮食,如今,煙臺蘋果已被加工成多種產品。
煙臺泉源食品有限公司是山東省唯一的農業類獨角獸企業。公司從2012年開始研發蘋果脆片、酵素等產品。今年上半年,公司新上了蘋果脆片全自動去皮去核切片一體機。設備采用高壓水刀切片,就是在水中切片,可以防止切好的蘋果片氧化變色。每天可以加工150噸鮮蘋果。
蓬萊區蘋果種植面積36.93萬畝,總產達107.9萬噸。依托產業優勢,2018年起,蓬萊當地的嘉桐酒業,開始生產加工蘋果起泡果酒。現在公司擁有3000噸的罐式發酵起泡酒儲酒罐、600噸罐式控溫發酵罐,是國內唯一一家罐式發酵起泡酒的專業生產企業,目前產能達6000噸。
煙臺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陳洪軍表示,煙臺蘋果產業在突破一產的基礎上,向“接二連三”和“延伸兩端”方面重點用力,目前全市果品貯藏加工企業1000余家,其中加工企業46家,年加工能力超過400萬噸,居全國地級市首位;煙臺蘋果內銷29個省份,常年銷售330萬噸;出口遍及六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常年出口60萬噸,約占全國的50%;蓬萊、棲霞、招遠成功入選國家級山東煙臺蘋果產業集群,成為全國50個產業集群中僅有的兩個蘋果產業集群之一。下一步,經過3到6年的努力,將實現煙臺蘋果的脫胎換骨。(農村大眾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