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在發現寶媽圈子里流行將孩子的嘴巴貼上膠布睡覺,說是防止孩子變丑,這個說法是有科學依據的嗎?
“每次帶孩子看牙都郁悶得不行……今天這次又是重重一擊,醫生說改變她的張口行為要2年時間,以后睡覺要用膠布把嘴巴貼上。為了不讓孩子繼續丑下去,我去買膠布了。”
讓我們逐步了解一下這個現象:
什么是口呼吸?
正常情況下,我們是用鼻子進行呼吸的,鼻呼吸時,嘴唇閉攏、牙齒輕合,舌頭支撐著上顎,是最正確的呼吸姿勢。但是當我們呼吸不暢時,口腔就成為了“備用通道”。口呼吸時,嘴巴微張或半張,舌頭不再緊貼上顎。
口呼吸會慢慢變丑
嚴重的口呼吸會造成面部發育畸形,形成“口呼吸面型”,醫學界有專門的術語稱為“腺樣體面容”。下面的案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對雙胞胎姐妹本來都有口呼吸的不良習慣,妹妹(左)堅持改正了它,而姐姐卻沒能做到,最終長大后,兩人的外貌差異越發明顯。
口呼吸為什么會影響顏值?
當我們用嘴呼吸或單純張開嘴時,我們的舌頭會自然地跟隨著下顎放下來,不再貼在上顎內壁。沒錯!舌頭貼在上顎內壁正是決定我們臉部發育的重要因素。
舌頭的力量會促進上頜骨正常發育,而上頜骨的正常發育,牙齒才能有足夠的空間排列整齊。如果舌頭沒有放在正確的位置,吞咽時、休息時,你的舌頭會對牙齒產生異常的力量,就會把它推得里出外進。
最終導致齙牙,兔牙,牙齒不齊等情況。此外,口呼吸會導致下顎后縮,面部肌肉僵硬,頸椎前傾,這種情況下,再好的顏值也會蹭蹭蹭的直線往下掉。
張嘴睡覺≠口呼吸
另外,家長們不要聽到后果就立馬惶恐,要注意區分。張嘴睡覺不等于口呼吸,在匆忙做治療前,家長要耐心判斷孩子是否真的是“口呼吸”。
這里我們提供一個方法:用一面鏡子,家長把鏡子放在孩子的鼻子和嘴巴之間,鏡面分別朝上和朝下做一次測試,觀察孩子是用鼻子呼出的氣多,還是用嘴巴呼出的氣多。如果是鼻子呼出的氣多,那就不用過分擔心,也不用跟風戴口腔矯正器。
一般孩子3歲時,家長如果嚴重懷疑孩子是口呼吸自己又無法判斷,可以到醫院就診。確認不是口呼吸,即便張著嘴睡覺也不用太過擔心。等到孩子7、8歲時,如果有添舌、伸舌習慣,再就診。口呼吸引起口腔面部畸形,通常也高發在這個年齡段。
診斷為口呼吸后,家長也不要盲目給孩子戴矯正器,而是要查明原因,對癥治療。如果孩子只是因為一些習慣問題導致口呼吸,可以用矯正器。但如果孩子是因為“腺樣體肥大”引發口呼吸,這時候就不能盲目戴矯正器。
什么時候開始矯正比較好?
很小的寶寶可能就有口呼吸的表現。家長從孩子2-3歲時就可以開始注意了。如果孩子晚上睡覺嘴巴張開,持續1-2周如此,那就要到醫院去確診一下了。
口呼吸的矯正越早開始,對牙頜形態、面部發育的影響越小。年紀小時,及時阻斷孩子的口呼吸,孩子面型、嘴型還可以自行恢復;等到12歲換牙完全結束后再矯正,已經形成的面部改變就比較難糾正了。
我們有一個案例:一位8歲多的女孩,張口呼吸已經有一年多了,父母才帶她去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是,女孩腺樣體肥大、扁桃體2度腫大,鼻腔呼吸不暢,因此引起口呼吸。耳鼻喉科的醫生為她做了腺樣體摘除術。
術后女孩可以正常用鼻腔呼吸了,可因為她張口呼吸的時間太長,所以已養成日常張著嘴的習慣,即使已經完全能用鼻腔呼吸了,她也還是張著嘴。而且她的牙頜形態發育已經受到影響,整個牙床都變得比普通孩子要窄。
貼膠布只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矯正習慣的作用,可是作為家長不能盲目跟風,只有正確了解孩子的狀況,聽醫囑,才能對孩子做到恰到好處的幫助,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