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全市市管企業資產總額由2015年的1100.09億元發展到2410.06億元——
煙臺國企“能級”蓄勢躍升
工作人員在萬華工業園總控中心監控系統運行。YMG全媒體記者 唐克 攝
煙臺冰輪生產車間一角 YMG全媒體記者 鐘嘉琳 攝
時間是偉大的作者,在歷史的關鍵節點,總會寫下影響深遠的壯麗篇章。
從2016到2020年,“十三五”這五年,對煙臺國有企業而言是意義非凡。在這具有重要意義的五年里,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穩步前行的煙臺國企,“體格”更加強健,交出了一份質量效益同步提升、“含金量”更足的發展答卷——市管企業資產總額由2015年的1100.09億元發展到2410.06億元,凈資產由401.94億元發展到1185.12億元。如此優異的成績,注定將深深地銘刻在煙臺這座城市的發展歷史上。
2018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萬華視察時深刻指出,“誰說國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變成現代企業。”
厚望如山,催人奮進。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的藍圖擘畫,為煙臺國企改革把脈定向,更為煙臺高質量發展掌舵領航。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深刻領會、認真貫徹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批示及講話精神,動員全市上下、各行各業深入學習萬華精神,以市場化、規范化、國際化為導向,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和創造企業價值為中心,按照市管企業國有資本布局的方向和重點,加快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優化調整,創新實踐,勇闖國企改革領跑之路,奮力挺進全國第一方陣。
“萬華精神”放大能級效應
煙臺開發區磁山北麓,萬華全球研發中心及總部基地,青山環抱、蒼翠掩映,現代風格的建筑隨地勢起伏錯落有致。行走在這景色如畫的園區,腳步會不由自主地慢下來。而萬華化學集團董事長廖增太依舊步履匆匆,一如既往地忙碌。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萬華視察時,這里還沒啟用。現在我們不僅搬遷入住了,還正在高標準設計建設磁山二期工程,未來這里將成為全球領先的化工新材料研發基地,帶動煙臺建設中國一流的環磁山研發走廊。”廖增太說,這兩年萬華在自主創新上取得不少重大突破。
兩年前,總書記對萬華寄予厚望——“希望大家再接再厲,一鼓作氣,一氣呵成,一以貫之,朝著你們既定的目標奮勇直前。”
兩年來,萬華全體員工牢記總書記的這一殷切囑托,以高昂的熱情、堅實的步伐,奮力向更高目標沖刺,交出一份厚重答卷——
改革重組獲得新突破,萬華化學重大資產重組及整體上市全面完成,成為山東省首家整體上市的國有控股公司,入選全國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名單;
自主創新結出新碩果,成功研發出第六代MDI制造技術、產能提高83%,自主開發的30萬噸/年TDI裝置、生產成本比同行業大幅降低,成為山東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百強首位……
從昔日生產合成革的傳統國企成長為現代化大型高端化工企業,成為全球MDI行業的領軍者,萬華以改革創新的不懈探索,有力回答了時代之問,創造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奇跡。
榜樣如燈,照亮前行路。
改革、創新、擔當,萬華這種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企業精神和敢為人先的改革效應,在煙臺持續放大。
2019年6月10日,全市“學萬華精神促高質量發展”活動動員大會召開,號召全市上下、各行各業學習萬華精神,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奮力推動煙臺各項工作不斷煥發新生機、增添新動力、實現新跨越。
對標先進,全市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各條戰線紛紛大力弘揚萬華精神,把萬華精神落實到每一項具體工作中,不斷創造出更多豐富多彩的“萬華新實踐”“萬華新經驗”。
“深水區”改革增強內生動力
一次次的實踐證明,置身于市場的大潮中,國企唯有改革,才能增強“游泳”的本領、“搏浪”的體魄。
煙臺國企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一再囑托——改革能成功,就能變成現代企業。
句句聲聲,是激勵,是指引。
煙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國企改革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我市出臺的《市屬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力爭利用三年時間,完成38戶市屬企業及子企業改革任務,堅定不移把國企改革進行到底。
“有了改革‘設計圖’和‘時間表’,將會加快改革步伐,持續放大國有資本功能作用,打造一批體制機制活、資源配置優、創新能力強、發展質量高的國有企業,更好地服務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市國資委主任王浩說。
國企改革縱深推進,關鍵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突破,以典型引領帶動全面改革。萬華的成功實踐,為煙臺深化國企改革提供了鮮活樣本。
“混改一批”。萬華可謂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鋒。通過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萬華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企業資產、技術、人才等各類要素資源有效配置。如今,通過改革運作,萬華成為山東省首家整體上市的國有控制公司,建立起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長效激勵機制、高效決策機制和核心產業發展平臺,為萬華走向全球、打造世界一流企業打下重要的體制機制基礎。目前,全市市管企業及子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達到63%,力爭年內提高到70%以上。
“上市一批”。國有企業上市,正成為我市國有企業改革“重頭戲”。目前,市管企業資產證券化率達65%,推動企業采取整體上市、資產重組、首發上市等方式提高資產證券化水平,打造公眾公司為主的混合所有制群體。冰輪集團完成可轉債發行,募集資金5.09億元。密封科技首發上市工作正在省證監局接受輔導驗收。
“重組一批”。加快推進企業改革重組,提升規范化管理水平,如今,已經完成軌道交通集團組建,并正在全力打造市鹽糧集團,實現了全市糧食系統資源的優化配置;重組整合山東萊動,將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及部分資產無償劃入國盛公司,將山東萊動股權整體劃入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目前,市國資委監管企業從2019年的25戶重組整合到目前的13戶。通過重組,讓企業重新煥發了生機活力。
“提升一批”。通過改革實現提升,國豐公司作為我市第一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探索出了一條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新模式.國豐集團啟動運營以來,累計實現融資198億元,相繼發行兩期公司債、一期中期票據,為30多個市級重點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通過典型引路,以點帶面,進而實現全面發展,這是我們國企改革的‘關鍵一招’。”王浩說,發揮典型引路作用,積極培育挖掘、總結推廣先進典型,打造一批具有煙臺特色的改革樣板,既整體帶動了全市國有企業改革,也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范例。
創新打開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走進泰和新材公司的展廳,填補行業空白的高品質氨綸纖維,以及全球技術領先的間位芳綸、對位芳綸高性能纖維產品,格外顯眼。
“公司是氨綸、間位芳綸行業的開拓者和領軍企業,去年我們的營業收入25.4億元,同比上升17.01%,營業利潤2.5億元,同比上升55.25%。”煙臺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宋西全表示,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讓泰和新材始終保持核心競爭力,這是企業崛起的“主引擎”。
國企改革,必須依靠創新。“回顧你們的發展歷程,之所以取得成功,我的一個體會就是走了自主創新之路。”總書記對萬華自主創新給予高度評價,更是給煙臺國企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煙臺擘畫國企改革領跑“路線圖”,正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在推行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踐中,我市首先加強組織體系建設,找準創新著力點。出臺了《關于推動市管企業加強自主創新的指導意見》、《煙臺市國資委關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市管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意見》,鼓勵企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進一步提高了市管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創新平臺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
我市堅持以質量求生存的原則,不斷強化質量體系、環境管理體系、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體系的建設。目前,全市市管企業設立國家級創新平臺26個、省級創新平臺34個、市級創新平臺18個。市管企業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20項,主持和參與制定國家標準122項,擁有專利總量2485件,企業多項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
創新,煙臺國企也舍得投入。“十三五”前四年,市管企業累計科技創新投入70.96億元,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給創新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
人才是創新的主體。煙臺國企深諳這一點,正一以貫之地描繪“人才濟濟、茁壯成長、后繼有人”的人才藍圖,夯實創新之基。
萬華集團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等聯合招收培養博士后,為引進、留住并用好高端人才,又在上海、北京、北美等地建立研發基地;冰輪集團通過“泰山學者”崗位特聘專家培育技術骨干20余人,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進11名博士。目前,市管企業擁有泰山學者等高端人才15人,科技活動人員5736人,高級技工和高級技師840人。
回首,是為了更好地前行。跳出一時、局部的得失,放眼遠方更美好的未來,煙臺國企只爭朝夕,正不斷打開新空間,讓國有經濟釋放出日益澎湃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