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市委十三屆十二次會議要求,深入實施人才興市戰略,建設高層次人才隊伍。2021年,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將認真踐行“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集聚人才鏈,在高端化工、汽車及汽配、食品、海工裝備、航空航天、有色貴金屬、電子信息等我市優勢產業實施“人才服務七個一工程”,全力提升人才服務水平,為人才成長鋪路搭橋,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有力保障,推動產才融合發展。

一、直通一批骨干企業。落實“人才強企”百企服務直通機制,常態化精準服務優勢產業領域54家骨干企業,打通人才服務“最后一公里”。一是建立走訪臺帳,定期走訪企業,和人才面對面交流,了解人才情況和企業發展情況,解決實際問題。二是了解企業人才需求,通過專場招聘、線上招聘多種方式,幫助企業協調解決人才問題。三是組織產業政策宣講等專題活動,認真宣傳煙臺人才政策,真正實現“人才政策宣傳直通、人才工程申報直通、人才技術需求直通、人才交流活動直通、實際解決問題直通”,真正讓人才政策落實落地,提高人才滿意度,構建良好創新創業生態。

二、創建一批創新平臺。創新平臺是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銜接的樞紐,是集聚高端人才、攻克關鍵共性技術、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在積極引進和創建新型創新載體的同時,注重激發企業創新主體活力,瞄準國家、省創新平臺建設布局,積極創建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設計中心、“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等新型創新載體,建設高水平高質量研發平臺,批量引進高端人才,建立產才聯盟,內外聯合提升研發能力,實現創新資源共享。建立完善運營管理體制機制,做大做強現有創新平臺,通過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創建智能制造領域國內唯一的國家級工業設計研究院,加快推進國際設計小鎮建設,打造工業設計產業發展集聚區、示范區。依托開發區產業優勢,積極引進騰訊、阿里、華為、西門子等綜合服務商、專業服務商,聯合建設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區。加快汽車輕量化中心組建山東輕量化新材料成形技術及裝備產業聯盟,為我市汽車及汽配企業轉型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建設貴金屬新材料及產業化基地,實現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工業應用。
三、引育一批高端人才。堅持人才為先、人才為要,把引才育才貫穿所有業務工作當中。創新引才模式,積極探索“以評聚才、以賽引才、以會攬才”,對于填補我市重點領域人才缺口的關鍵人才,及時匯總上報,采取“一事一議”方式引進;積極推薦我市自主培養、柔性引進各類高端人才申報“一事一議頂尖人才”、“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實現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項目、催生一個產業。積極拓展招引渠道,及時掌握企業產業鏈延伸、拓展方向,提前做好人才儲備工作;通過產學研對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走訪活動,采取研發合作、協同創新等方式,解決我市重點產業發展、關鍵領域突破和科技創新的需求問題。
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十四五”要建立完善重點產業“鏈長制”工作推進機制,推進建鏈補鏈,支持重點產業領航型企業與關鍵節點配套企業聯合組建產業鏈聯盟,以終端產品為起點倒推供應鏈,建立以應用需求為導向的研發驅動機制。一是征集、梳理我市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需求,服務企業發展需求,突出市場導向和務實管用的工作目標;二是實施技改項目導向計劃目錄,滾動實施“千企技改”工程,突出抓好100個投資過億元重點技改項目,完善項目跟蹤機制、通報機制和督導服務機制,促進項目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推進存量變革;三是定期組織骨干企業到對口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進行產學研對接,按照優勢互補、自愿互利、共同促進的原則,聯合成立科研攻關團隊,攻克產業技術難題和關鍵共性技術,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四是加強與發改、科技等部門的溝通銜接,配合制訂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目錄,根據目錄“揭榜掛帥”,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技術突破效率。
五、舉辦一系列高層次產才對接活動。及時征集企業產學研需求,以需求為導向,定期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對接,分領域、分產業、分層次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對接活動,整合科技、人才、產業、資本、政策等創新要素,服務企業發展,提升產業鏈競爭力。積極籌備好在哈工程煙臺研究(生)院組織的大型產學研對接活動,推介高校的優勢項目,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積極與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對接,爭取承辦國家級產才對接活動;結合制造業創新中心牽頭企業組建產業聯盟,同時組織產才對接活動,鼓勵支持技術成果交易轉化,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六、開展一系列專題培訓。持續開展“智慧提升”工程,提高企業中高層經營管理人員綜合素質。面向不同層次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開展多層次、定制化、高端化培訓。篩選企業開展管理診斷,總結推廣管理經驗,引導企業全方位提升成本、質量、現場、資金等生產經營各環節的管理水平,通過挖潛降本增效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推進省級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為企業培養創新型、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積極參與省青年企業家培育中心建設,推薦我市優秀企業家和企業承擔省培訓中心導師和基地,為培育全省、全市青年企業家提供人才支撐平臺。注重青年企業家培育,推薦更多優秀青年企業家入選省“雛鷹”人才庫,通過掛職鍛煉、跟蹤培養的方式到全國行業領軍企業掛職實訓,提升青年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企業管理綜合能力。
七、組建一個智力支持人才庫。推動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聚焦超高清視頻顯示、數字創意、綠色環保、衛星應用等新興產業,以及高端化工、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領軍企業、省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企業,有針對性地引進、培養優秀人才,分產業、分領域建立人才智庫。一是與高端人才建立常態化聯系,定期邀請產業頂尖專家來煙,組織產業發展規劃專題活動,為我市產業發展把脈問診,獻計獻策;二是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高層次人才團隊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聚集各類創新要素,努力形成具有煙臺特色的產業鏈、創新鏈,為優勢產業提升發揮高端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