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9月19日訊(通訊員 彭曉文)“月兒圓,月餅甜,大家一起慶團圓。”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幼兒更好地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感受中秋節喜慶、團圓的熱鬧氣氛,煙臺市萊山區濱海路街道中心幼兒園近期開展了豐富的中秋主題系列活動。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都做了些什么吧!
初探中秋,淺嘗節日之喜悅
小班的孩子們雖然入園不過短短兩周,但卻早已快樂地融入了幼兒園的生活,老師們通過故事表演、手指謠、歌表演、手工等系列活動,帶領孩子們感受濃濃的節日氣氛。“很久很久以前,后裔射下來九個太陽。后裔有一個妻子叫嫦娥……”孩子們新奇地在老師的表演中窺探“嫦娥奔月”的秘密。


我喜歡玉兔,喜歡它白色的絨毛。
我喜歡大大的月亮。
我想送給嫦娥一盞好看的花燈,這樣她就不孤單了。
我要畫個大大的月餅,送給嫦娥和玉兔。

“月兒圓,月亮上面有神仙,玉兔嫦娥住里邊,桂花樹下蕩秋千。”孩子們用稚嫩的童聲唱出節日的喜悅;彩色的卡紙、小小的畫筆在小朋友的小巧手下,變成了五彩的畫卷、生動可愛的小“玉兔”和燈籠;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月餅好甜啊。初識中秋,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孩子們體會到了傳統節日所帶來的喜悅之情。


花樣慶中秋,歡樂在中班,中班級部為了引導孩子們了解中秋節的相關知識和月亮不同形態的變化,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欲望,開展了“探索宇宙奧秘——會變的月亮”中秋節活動。活動中通過一塊月餅引出了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并與小朋友們一起探討中秋節習俗,小朋友們都踴躍發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月亮是什么樣子的?”小朋友高高舉起了自己的小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師通過故事《會變身的月亮》和小朋友們一起探索月亮初一到十五大變身的過程。

中秋節做燈籠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中秋節是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晚上的月亮非常圓。在古代,燈籠其主要作用是照明,也是幸福團圓的象征。為了慶祝中秋節,中班的小朋友開始制作燈籠啦,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怎么能少了玉兔,一只只可愛的小玉兔送給你。
“中秋中秋我來數,嫦娥兔子來跳舞”、“圓圓月餅甜又香,一塊月餅一片心。”孩子們在表演中抒發著自己對節日的理解和喜愛之情。

文化啟蒙,熏染傳統之內涵
大班的孩子則以“探秘中秋”為主題,孩子們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開始了從討論、制作、到初步品味中秋詩詞、歌曲表演、裝飾教室等一系列的活動。
中秋主題周開展的第一天,孩子們就針對中秋節和本周的活動進行了討論,老師率先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過幾天是什么日子嗎?”“我知道我知道,是中秋節!敝兄袚屜然卮。
“媽媽說中秋是團圓的日子,所以我們要回家看爺爺,還有爺爺養的小狗,它叫小白!倍范芬卜e極和小朋友分享她的中秋計劃。
“中秋節可以看到月亮上的仙女!眽艉裆衩孛氐卣f。
“你說的是嫦娥吧!”“嫦娥可漂亮了!”
“中秋節還要有花燈!”“我在家還做了一個燈籠!”“我還知道一個玉兔搗藥的故事!”
孩子們七嘴八舌,把自己所知道的中秋傳說和習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接下來的日子里,他們拿起畫筆、剪刀,制作燈籠、玉兔皮影,畫起月餅、嫦娥,還根據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寫起了“月亮日記”。有的小朋友用氣球做起了小柿子,寓意為事事如意。用大氣球做月亮,并親手裝飾了嫦娥、玉兔等。制作之余,孩子們還親自參與到環境的裝飾中來,將作品裝飾在了主題墻上,看著教室里越來越多的留下自己的氣息,孩子們成為了這里真正的主人。

月餅甜甜,體驗節日之甜蜜
中秋佳節,月餅是團圓時刻必不可少的食品。為了讓每個孩子有親自動手體驗的機會,在主題周的最后一天,還開展了制作月餅的活動;顒娱_始,老師簡單的介紹了制作月餅的方法,并現場演示了制作過程,小朋友們紛紛躍躍欲試。在接下來制作的過程中,孩子們親手團面皮,放餡料,壓模具,一個個做的有模有樣。在動手制作月餅的活動中,孩子們親身體驗到了我國中秋節傳統的文化和風俗,感受了中秋的喜慶和甜蜜。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留下了許許多多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源遠流長,各放異彩,節日的慶祝方式也在時代的更替中不斷變化,但總有一些植根深處的東西綿延不絕留存至今,那就是民族精神和情感。在以后的日子里,會繼續挖掘中國傳統節日的價值,對孩子進行適時教育。希望在這樣的活動中,能夠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認同感,繼而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月滿中秋,情意濃濃,萊山區濱海路街道中心幼兒園祝愿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滿,闔家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