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7日訊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調研時強調,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研是推動我們強國戰略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定要抓好。山東立足區位優勢,加大海洋創新藥物研發攻關力度,加快海洋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把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前不久,由青島明月海藻集團研發生產的超純海藻酸鈉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完成登記備案。“我們的超純海藻酸鈉,可以讓下游企業去拿它做一個體內植入這種高端產品的原材料,打破了國外的材料壟斷。”青島明月藻酸鹽組織工程材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德蒙介紹說。海藻酸鈉作為一種天然多糖,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工業和醫藥領域。其中,超純海藻酸鈉在治療腫瘤、糖尿病等疾病的醫藥制品開發中更是作用巨大。但此前,這一原材料供應長期受制于美國公司,售價更是高達800多美元一克。
張德蒙就讀博士期間的研發團隊,一直持續進行海藻酸鈉純化工藝的摸索。但實現純化工藝的產業化,需要適配的生產線和穩定的原料指標。青島明月海藻集團作為全球最大的海藻酸納生產基地,無疑是理想的合作伙伴。但一想到前期市場開拓的巨大成本,企業也難以下定決心。
為促進明月集團對核心技術進行攻關,青島西海岸新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加大了對它研發平臺的支持力度,各種配套資金達到650萬元,區級的科技計劃項目也有2000多萬元。有了資金支持,項目順利啟動。2020年8月,超純海藻酸鈉實現產業化,生產線年產能達到200公斤,可滿足100萬人份腫瘤栓塞制劑等產品的應用需求,直接經濟效益可達2億元,帶動下游百億市場。
據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發合介紹,目前明月海藻集團生產的超純海藻酸鈉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已經占到30%,國內已經占到40%。項目落地,能夠對它從原料這塊提供一個很好的保障。
打破原材料遏制,是我國生物醫藥制品研發創新的關鍵所在。近三年來,山東“藍色藥庫”開發成效顯著。2018年正大制藥(青島)有限公司投資5億元,與管華詩院士帶領的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簽訂了海洋新藥開發協議。目前,抗結腸癌的BG136已經進入申報臨床階段。據了解,上市后它將成為世界第16個、中國第6個海洋藥物,該藥物能夠攻克傳統腫瘤治療不徹底并發率高等難題,為腫瘤免疫療法提供一種新的選擇和思路。
2021年前三季度,青島海洋生物醫藥和生物制品大概是52.8億,增速大概在15%左右,年底大概能夠達到80個億左右。目前,全國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三分之一的海洋領域院士集聚在山東。山東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產值超過200億元,約占全國的一半。
閃電新聞記者 孫楊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