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8日訊 “紅地毯”是黃河口獨特的濕地自然景觀之一,深入這片新淤地,在接近大海的地方,一片片蒼茫、雄渾的“紅地毯”,從眼前一直漫延到天邊,極目遠望,像火海、似朝霞,分外迷人。
據了解,形成如此美麗景觀的黃須菜,學名堿蓬,又名翅堿蓬、黃莖菜,自春至秋由綠變紅。每年進入農歷八月,都會迎來黃須菜一年中最紅的季節。深紅色堿蓬簇成的“紅地毯”上空,一群群鳥兒不時掠過。鮮艷的“紅毯”綿延不絕,其間或點綴綠色的蘆葦,或停留駐足覓食的鷗鳥,處處洋溢著浪漫風情。
早年間,這里卻是一片荒涼。由于近年來人類活動干預,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潮溝淤漲、消失,貝類、魚類、藻類等生物減少,影響了海水交換能力,致使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近岸海域典型生態系統呈現亞健康狀態。
(修復前)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東營實施了東營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生態修復項目。針對小島河項目,采取了拆除歷史圍海設施,完成潮汐通道疏通,補種檉柳和翅堿蓬等措施。同時,通過開展銅藻養殖和牡蠣礁——海草等多重系統的構建,開展藻類修復,并利用自然牡蠣礁改善該區域內貝類生物量,從而提高修復區域的海洋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
擴大種植區域 遠海到近岸合理劃分
在濱海植被修復過程中,為確保修復效果,首次種植時盡量擴大了種植區域,以確定該區域濱海植被的適宜生長高程等環境。在修復過程中,綜合運用海洋技術與原生植物生態修復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在充分了解翅堿蓬的生活習性,結合歷史上翅堿蓬分布情況和生境現狀,以本地翅堿蓬等耐鹽堿原生物種為主,合理安排修復區域、修復密度、修復時間和修復方式,并安排專人對整治修復范區進行管護與保養,確保成活率和生態修復效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采用機械撒播與人工撒播相結合方式,并提前對其種植區域進行劃分,種植采用從遠海到近岸的方向分區塊劃分。
(修復后)
微地形改造構建原始灘涂 科學育苗保生長
為確保種植效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選取適宜場地搭建育苗場,在項目區選劃1%-2%面積,作為科學育苗繁育場所。整體布局設計與項目區相協調,育苗場所與其他區域相對隔離,選用設備、材料安全、環保,育苗培養基所選材料可降解,在品種選擇上廣泛搜集、引進不同環境區域的翅堿蓬種源,選育抗鹽、抗旱等抗逆性強的品種,從種質上解決抗鹽問題,提高翅堿蓬的抗鹽能力,擴大翅堿蓬的生長區域。待育苗成熟后,及時移植人工繁育的苗種,做好移植苗種養護工作。
為保證堿蓬生長,在潮溝疏通后的基礎上開展微地形改造,利用潮溝分割出的堿蓬修復區域,提高灘涂的淹沒時長,增加灘涂的漫灘流速,提高水體對灘涂鹽分的洗刷作用。構建適宜堿蓬生長的地形分布,構建適宜的堿蓬區坡度,一方面保證堿蓬的淹水時間及流速,另一方面保證灘涂落潮時的退水速度,避免落潮后出現存水現象。微地形改造方案本著根據現狀地形、盡量降低土方工程量的原則,構建較為原始的灘涂形態。
無人機航測 為修復效果保駕護航
項目組定期開展的田間管理工作,能夠保證翅堿蓬正常生長和生長區域面積穩定。根據翅堿蓬所處生長環境,因地制宜采取灌溉、間苗等多項田間管理措施,有效改善翅堿蓬的生存環境,促進翅堿蓬群落健康發展。
為確保修復效果,在翅堿蓬、檉柳種植修復期間,每月開展無人機航測,獲取項目區正射影像和視頻資料,確保監測資料可清晰體現苗株生長情況。
為及時優化修復方案提供一手資料,通過對正射影像圖形進行分析、識別,獲取潮溝位置、長度以及退養還灘位置、面積等信息,采用人機交互等方式,對翅堿蓬、檉柳生長范圍進行空間聚類、量化處理,并通過與設計指標進行比對,分析項目實施結果是否達標。
生態修復后,翅堿蓬自春至秋由綠變紅,鮮艷的“紅毯”綿延不絕,于光陰荏苒中,釀造出一片片火紅的生命邑澤。流水布于紅灘其中,更盈出水之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