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面對社區治理領域存在的復雜局面,煙臺市芝罘區鳳凰臺街道中臺社區黨委創新思路,攻堅克難,針對民需列項目,針對民生找問題,有效地激活居民“自治細胞”,提升了社區治理水平,取得了一些成績。先后榮獲“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山東省“干事創業好班子”、“山東省文明社區”、“山東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山東省社會治理創新先進社區”、“山東省銀齡之家”、山東省“四型就業社區”8項省級以上榮譽;榮獲“煙臺市基層黨建示范單位”“煙臺市基層黨建示范單位”等市級榮譽5項;榮獲“群眾工作先進單位”、“公開評議群眾滿意社區”等區級榮譽9項。社區于17年6月接待了時任中組部部長趙樂際對基層黨建工作的調研,并先后接待了中央黨校、民政部、省住建廳、民政廳、殘聯、婦聯等省、市級以上調研參觀30多次,累計接待省內外參觀350余場次。中臺社區“1+3+3”社區工作法被選為全省優秀社區工作法,并受到高度好評。
近幾年來,隨著大型企業轉型外遷,新建小區增加,三多三少問題突出:一是老舊小區因公共設施損壞、停車難等問題多。冬天下水道堵塞、化糞池外溢、自來水管爆裂,夏天大雨排水不暢致雨水倒排到小棚等現象不斷發生,一周多的時候能有10多起投訴;二是物業和業主矛盾多。因開發商遺留問題致物業和業主矛盾糾紛多,過激行為多,不交物業費的業主多,惡性循環導致物業管理難題越來越多,聚集上訪事件時有發生。三是小微企業越來越多。相比之下三少問題也突出了:一是社區工作者力量少;二是社區解決問題的權限少;三是居民之間以及居民和企業之間交流溝通少。
如何既有效解決老舊小區復雜棘手的歷史遺留問題,協調好新建小區物業與業主之間的矛盾關系,有效提升管理服務水平,是社區管理服務的重點、難點。以往“單打獨斗”的工作模式難以滿足居民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必須借力把分散的資源進行整合,讓更多的單位、組織等參與社區治理。在此形勢下,社區黨委探索以區域化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思路,充分發揮社區黨委核心作用,于2016年在全省率先建立起“一核四方”區域化黨建和紅星物業黨建聯建模式,推行“項目化”服務等方式,發動區域內各資源力量自主開展議事監督、管理服務等工作,在增強了社區服務力量的同時,也為居民、商戶、企事業單位之間搭建了溝通交流橋梁,區域內優勢資源得到有效下沉、充分整合。

一是首創“一核四方”組織模式,凝聚共駐共建力量,建強“戰斗堡壘”,攻克服務難題。首創“一核四方”黨建模式,組成“1+6+X”大黨委體系;凝聚500余家中小微企業、組織力量,整合轄區社會組織、小微企業、企事業單位、物業成立四個聯合會,納入“商居服務聯盟圈”。并實行輪值會長制,自主開展議事監督、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通過“企業黨建研討會”“感恩課堂”等活動開展,提高企業做好黨建的積極性,10余名企業骨干提交入黨申請,每年認領服務項目50余個。
二是打造“紅星物業”黨建品牌,推行物業黨建聯建。在全市率先先打造紅星物業品牌,并成立首家“業主委員會黨支部”;組建“賢達理事會”,引導轄區有公信力的黨員、群眾參與社區治理。
(一)率先成立物業管理服務聯邦會,搭建溝通交流、經驗互學的互動平臺。
為了約束物業的過激行為,不讓矛盾激化,于2016年8月成立物業管理服務聯邦會,推選優秀物業公司負責人擔任會長,其他物業和業委會任副會長和成員,實現月例會和輪值“幫主”制,每月把各物業公司解決不了的難事匯總上來,召集各物業公司和業委會、業主代表、律師和片警等參會,研究討論解決難點問題方案,或是由幫主定議題,通過平臺分享優秀小區解決相關問題的經驗,構建了物業黨建的雛形。通過聯邦會這一平臺,世嘉領袖小區兩年自來水費不繳納的糾紛等20多起物業和業主多年的矛盾得以化解。
(二)成立物業和業委會黨支部,搭建四方聯動、多方參與的協商共治平臺,繪制服務“同心圓”。
率先在金象泰物業和福新物業成立物業黨支部,金象泰業委會也于2019年在全市率先成立“業主委員會黨支部”和“賢達理事會”,推選物業黨員擔任物業黨支部成員,社區黨支部成員到物業擔任黨建指導員;建立“1+4+X”管理模式,“1”即發揮黨組織“軸心”引領作用;“4”即綜合物業公司、業委會、賢達理事會、片區黨支部4類群體,組成四方聯動體系,調動黨員、志愿者和樓片長,共同參與小區治理;“X”即整合社區企事業單位、小微企業、社會組織等力量,聯合發力。使物業、業委會成為基層治理“紅色堡壘”,依法有序組織居民參與社區治理。
建立“一會三議”運行機制,“一會”指“物業管理服務聯幫會”,討論解決轄區內共駐共建、社區治理、物業管理等難題。“三議”:一是“小事網格議”,網格員隨時了解掌握群眾需求,分層協商居民身邊的大事小情,使小矛盾糾紛不出網格。二是“大事聯幫議”,針對網格解決不了的問題,堅持“聯邦會談、分類認領”的原則,以社區黨委立項,每月定期召集物業、業委會、賢達、法律管家、以及單位、組織現場聯合辦公集中解決,能現場協商解決的,法律管家會給出合理合法的建議,需要企業、組織認領的讓他們分類認領。三是“難事街道議”,針對難點問題,街道黨工委牽頭,建立“上下聯動”溝通協商機制,召集轄區單位、“六聯六促”部門、相關業務單位等共同參與,召開區域化聯席會、聽證會、民情懇談會等,共同打通小區物業管理的“堵點”。
2020年,陽光富景小區通過協商共治,解決了嚴重破壞小區綠化帶搶種無花果樹成風、監控損壞80%、60多個菜園澆糞肥污染環境、樹木剪枝難等存在多年的問題,小區生活環境和治安現狀得到明顯改善。
三是加大培育社會組織隊伍,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2012年在全市率先成立社會組織聯合黨支部,將零散的草根型活動團隊整合為管理規范、文明有序的備案社會組織,積極創建“八有”(即有領導班子、有固定成員、有組織章程、有發展規劃、有項目方案、有會議記錄、有活動檔案、有服務品牌)社會組織,轄區社會組織數量從5個增長到26個,成員從200人增長到1500余人。引進專業社工機構,培育社團成員成為專業社會工作人才,為社會治理創新服務提供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從事社工服務和志愿服務成員由200人增長到1500余人。四是搭建項目服務載體。通過“精需求微服務”走訪調研,以及網格文明捕手日常巡查發現問題、難點,分類梳理出“居民問題需求清單”“企業服務需求清單”“社區黨委立項清單”等3張清單,根據難易程度設置“常規項目”“專業項目”“重點項目”,定期召開項目發布會,舉行現場認領簽約儀式,簽訂《“一網情深”民需服務項目簽約書》。2019年以來,90多個民需項目被60多個轄區企事業單位認領。

五是打造“紅印?中臺”品牌,創新服務載體,激活居民“自治細胞。創建“紅印?中臺”品牌,推出“紅印課堂”感恩課堂、紅色文化大講堂等特色教育,成立應急攻堅服務總隊,下設“15178”志愿服務隊、紅心雙報到服務隊,配送、培訓、咨詢、家政、維修等7個分隊,開展家電維修、感恩教育、培訓等特色活動100余場次。志愿者人數已達1600余名,構建黨員、志愿者引領,居民踴躍參與的自治格局。完善“社區黨委—院落黨支部—網格黨小組—1+N網格服務小隊”四級網格管理體系,選配了32名網格員,492名網格協管員,成立“網格文明捕手服務隊”,引領居民協商自治,按照“1+3+3”社區工作法開展網格工作,解決大小問題200余件。
六是完善“三位一體”德育網絡,打造“書香中臺”品牌,弘揚經典文化和紅色文化。成立社區學院、母親教育基地,配合學校教育,完善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加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建設;成立“書友協會”,開展“月讀匯”等活動,傳頌經典、紅色文化,奠定家庭教育的穩固基石;舉辦“我是小讀者”“我談讀書心得”等系列活動,激發大眾參與的積極性;開辦社區書屋、搭建數字閱讀平臺,營造全民閱讀氛圍,提升居民整體文化底蘊和文明素質。

七是推行“星級評定”“雙諾四驅”等三項激勵機制,繪制服務“同心圓”,激發單位參與的內動力。建立雙向履諾制度,與近100多家單位、組織簽訂《星級服務合作協議書》,依服務積分評選星級服務單位,社區為星級單位提供服務需求18項,變“單向索取”到“互惠共贏”。通過服務、經費、陣地、反饋“四項驅動”措施激勵單位,主動配合社區做好為民服務工作。
(一)跟蹤反饋機制。凡被納入協商程序的事項,逐一向居民公告協商結果,確保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凡經議定的事項,全過程跟進、定期公開,使居民全面了解協商形式內容、具體效果和推進情況;凡被簽約認領的服務項目,根據完成時限和完成情況,請居民和黨員代表評估,第一時間梳理工作進展,通過新聞媒體進行連續專題報道宣傳,擴大影響力;對沒有被采納的意見建議也逐條梳理原因,反饋當事人,引導居民積極主動地參與自治工作。
(二)星級評定機制。社區黨委牽頭與共建單位、社會組織等簽訂《星級合作協議》,雙方分別明確“服務清單”“需求清單”,共同約定需對方提供的服務和支持,根據“服務清單”進行積分量化考核。定期召開述職評議會,評選1至5星級服務單位,以評星結果兌現相應比例的“需求清單”,提高服務主動性、積極性。2020年在年終表彰大會上,50多個單位代表向到場的120余名黨員群眾代表作了述職,評選出17個五星級誠信服務單位。
(三)激勵驅動機制。建立“雙諾四驅”激勵保障機制,開展“承諾+踐諾”服務活動,采取“陣地驅動”“經費驅動”“服務驅動”“反饋驅動”等4項激勵模式,對支持配合工作、服務開展好的單位、組織優先提供支持,即為社會組織安排活動場所、提供經費支持,為小微企業搭建商品展銷推廣平臺,為企事業單位、物業公司頒發錦旗,并向其上級主管部門發送喜報,以此激勵區域內單位、組織服從社區黨委統一安排和領導,激發參與服務內動力。
總之,中臺社區黨委在面對這樣一個由眾多的單位、人員組成的復雜社區,在工作力量薄弱的情況下,既有效解決老舊小區復雜棘手的歷史遺留問題,又協調好新建小區物業與業主之間的矛盾關系,有效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得益于充分發揮了社區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引領作用,從加強組織建設,凝聚共建力量,到搭建服務平臺,激發共建活力,到建立激勵機制,營造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使小小社區發揮大作用,原本陌生的700多個企業和居民從陌生到認識到熟悉到互相幫助共同發展,成為有溫度、有生活味、有歸屬感、有成就感的熟人社區、舒適社區,人人成為中臺大家庭的一員,“一戶不落”地享受著來自大家庭的溫暖。(通訊員 張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