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地雷戰》,拍攝于1962年。也許,在新時代的大眾娛樂觀念里,這部老舊的黑白片子已經不能算作是電影了。事實上,《地雷戰》確實也不能當作電影來看待,因為它的拍攝初衷就是一部用于民兵訓練的教學片,至于電影里的故事,都是真實發生在膠東大地的戰斗,是煙臺海陽民兵們創造出的人民戰爭的奇跡。
在海陽市博物館的大廳中,在四壁浮雕的映襯下,聳立著一組地雷戰中的民兵戰士的雕塑形象。這里,也是海陽的地雷戰紀念館。
海陽,位于膠東半島南岸的黃海之陽,其地形壯于山而雄于海,自古以來就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谷諔馉幤陂g,日寇占領海陽城后,派重兵在此駐守,對百姓們燒殺搶掠,犯下了累累罪行。但是,英勇的海陽人從來沒有畏懼膽怯,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說起地雷戰這一戰術,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山東各地區的民兵戰斗中就已經開始使用。然而,這些地雷在海陽民兵的手中卻成了一件制敵法寶。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倒不是因為海陽有著多么發達的兵工廠,恰恰是因為膠東地區的民兵武器裝備極差,幾乎沒有像樣的槍支彈藥,而地雷反成了大家最容易制造、同時也具有強大殺傷力的武器。海陽的民兵們在戰斗實踐中發明和制造了數十種地雷,打出了一場場漂亮的游擊戰,保衛了自己的家鄉。
抗日戰爭之初、海陽的民兵游擊隊并沒有地雷,更不用說開展地雷戰術了。直到1943年的春天,當時的海陽縣人民武裝委員會主任欒進階向大家伙兒講起了臨近的平度縣大澤山民兵擺地雷陣殺敵的故事,這才啟發了眾人。于是,參謀楊兆龍向海陽民兵們傳授了埋雷方法,并發給各區一些鐵制地雷。從那以后,海陽民兵便與地雷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年的5月初夏,瑞宇村的民兵副隊長于鳳鳴在公路上埋下兩顆地雷,將五個從村子里搶小麥的日偽軍炸死、炸傷,由此揭開了海陽地雷戰的序幕。一時間,各村各區的民兵們都積極行動起來,開始用地雷打擊日本侵略者,取得了不小的戰績。就這樣,海陽人民全縣抗日的斗志得到了極大的鼓舞,地雷戰也開始由點到面,在全縣普遍展開。
在海陽地雷戰中,涌現出兩位戰斗英雄--趙守福和于化虎,而他們,正是電影《地雷戰》中男主人公趙虎的原型。有著鐵膽英雄之稱的趙守福是海陽趙疃村人,他生性膽大勇猛,曾用地雷、土炮、鋼槍傷亡敵偽百余人。日寇一度懸賞二百大洋要趙守福的人頭,可趙守福卻絲毫不懼,甚至還乘著黑夜摸進敵人的駐點,在日偽軍必走的西門、南門、北門分別埋下了三顆地雷,把弦掛在門旁,讓那些早起出操的日偽軍一下子就死傷了好幾人。當時有個漢奸,每天都盤查百姓,向日本人匯報所謂的可疑人物。趙守福知道了,帶了幾顆地雷摸到了漢奸所在的登記所,竟將地雷放在了辦公桌下的廢紙簍里,把漢奸炸得腦袋開了花。至于文山后村的于化虎,在地雷的運用上也是出神入化,他機智果敢,不但善于用地雷,更發明出了連環雷、子母雷、包袱雷等多種地雷及戰術,讓敵人防不勝防。那時候,鄉親們都稱他是“活雷化虎”。
而在膠東擔任軍區司令員、領導軍民開展游擊戰的許世友將軍曾親口夸贊于化虎道:“好個爆破英雄,一只雷吃掉兩對半敵;渤海出了一條龍東海要出一只虎。"
在紀念館的一處展柜里,整整齊齊地放著幾雙千層底布鞋,那鞋底上都繡著“保家衛國”四個圓潤的大字。我原以為,這是擁軍百姓們做的,可細看那介紹,才知道如此精細的針線活兒竟出自女英雄陳桂香之手,她亦是電影《地雷戰》中女主角玉蘭的人物原型。陳桂香是海陽紀家店村人,16歲時參加了村婦救會,次年就擔當起青婦隊隊長的重任。在戰爭歲月里,她帶領隊員們一面忙著工作、生產,一面積極武裝訓練,是村子里的練兵模范。陳桂香不僅埋雷技術過硬,而且膽大心細,好幾次將來村子里搶擄的日偽軍炸得倉皇而逃,不敢輕易進犯。
海陽地雷戰地念館里保存著地雷戰的相關文物兩百余作,以大量翔實的圖對和文物、真實生動地再現了七十多年前海陽大地上波瀾壯闊的戰斗場面。而其中令人感觸至深的,仍是膠東軍民之間的魚水之情。
在抗日戰爭中,海陽出現了許多“一門雙烈”的英勇家庭,而大楊格莊村徐永彩家卻是唯一的“一門四烈”?箲饡r期,徐永彩先后將三個兒子、一個兒媳送往前線。1941年,大兒子紀志云在萊陽廟后村的戰中犧牲。隨后不久,大兒媳張榮花為掩護戰友也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而徐永彩的二兒子紀在云、三兒子紀從云則于1945年犧牲在萊陽萬第鎮戰役戰斗中。在四位親人相繼血灑疆場、為國捐軀后,徐永彩強忍悲痛,于1947年毅然將第四個兒子紀福云送上人民解放戰爭的戰場,而她則用一生的守候詮釋了中國軍民的血肉情深:“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后的老棉襖,蓋在了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他上戰場"。
自地雷戰紀念館向北二十余里,在莽蒼蒼的招虎山西北麓,海陽的地雷戰景區已經成為山東地區一處集教育性、參與性、娛樂性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區。這里是海陽地雷戰遺址之一、但是1962年經典影片《地雷戰》的主要拍攝地。
進入景區中,那些仿古仿舊建造的碉堡城樓、民宅村落,還有遍布山坡的古槐樹頓時將人拉回到七十多年前地雷戰的驚心動魄。在這里。人們可以真實感受到當年的民兵英雄們是如何巧設埋伏、藏下地雷的情境,重溫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而西南處的趙疃村里,第一顆雷爆炸遺址、信號山遺址等舊跡依然可尋。烽煙戰火遠去后,遲浩田上將親筆題寫的“地雷戰精神永存”紀念碑無聲聳立。環繞左右的,正是趙守福、于化虎、于鳳鳴等15位民兵英雄的墓碑,默默地守護著這方充滿傳奇的熱血紅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