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走在前,勇擔使命開新局。煙臺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以“十大創新”“十強產業”“十大擴需求”行動為引領,加快構建“1+233”工作體系,更大力度推進動能轉換,推動各項工作“走在前、開新局”,為奮力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貢獻煙臺力量。
東方航天港在黃海之畔快速崛起,睿創微納“紅外芯片”以每2年突破2微米的速度創造從追趕國外到領跑世界的奇跡,榮昌生物自主研發的維迪西妥單抗以26億美元交易額刷新中國制藥企業單品種海外授權最高紀錄……一個個重大項目拔地而起,一件件重大成果引領世界,無不映射著煙臺矢志創新的身影,見證著煙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迭代與嬗變。
向創新要活力、要動力、要潛力,奮進的煙臺正以“二次創業”姿態,轉變要素驅動發展方式,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奮力開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以實際行動助力山東“走在前開新局”。
高能級平臺驅動
科技引擎激蕩澎湃動力
7月2日上午,煙臺睿創微納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采訪團一下感受到了紅外“中國芯”領先世界的科技力量。
“不再受制光線和天氣條件,即便在黑夜或雨雪霧中,也能清晰精準識別人車船、火點,適用邊防、高空瞭望、森林防火等大范圍、遠距離、全天候高清監控……”這是全球首款8微米全高清熱成像云臺帶來的科技感。
睿創微納研發生產的系列產品。YMG全媒體記者劉潔
睿創微納于2015年發布14微米“紅外芯片”,到2017年的12微米、2019年的10微米,再到今年的8微米,以每2年突破2微米的速度,刷新紀錄、填補空白,創造從追趕國外到領跑世界的奇跡。
從10到8,為了這2微米,睿創微納投入高昂科研經費,對研發、設計進行了一次極限工藝的整體提升,攻克了更高電路集成度、讀出電路低噪聲、提高產品響應率三大難題及無數個小問題,每天幾百人的科研隊伍就是在不斷地遭遇、分析、解決問題。
萬華、艾睿光電、杰瑞石油等26家企業進入全省科技領軍企業行列;10家企業列入全省首批科技型企業上市培育庫,占全省1/5;睿創微納成為全國首批、全省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煙臺高新技術企業從“十二五”末的301家,增加到2021年的1542家,位居全省第三位。2021年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861家。加快完善新型孵化培育體系,先后搭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22家,省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9家,累計培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56家和高新技術企業110家。
科技引領未來。對待科技創新的態度,就是對待未來的態度。“十三五”以來,煙臺聚焦全市主導產業發展,組織實施1000余項市級科技項目攻關,推薦1200余個項目進入國家和省級各類科技計劃。在海上衛星發射、衛星電子元器件、C919大飛機鈦合金緊固件、石油開采裝備關鍵部件、半潛式海上石油鉆井平臺、動車組車體及護板、高檔汽車輕量化、新藥創制等前沿技術領域,貢獻了煙臺力量。中集“藍鯨2號”、榮昌“紅斑狼瘡新藥”等關鍵技術相繼攻克,填補了國內空白,走在了世界前列。
新技術、新成果加速轉化,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奔騰在新時代現代化強市建設的潮頭,引領著煙臺經濟航船破浪前行。
城市之間競爭,產業往往是重要一環。如何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關鍵在科技創新,關鍵在重大科創平臺賦能!
1
萬華全球研發中心是全球頂尖創新高地和全產業鏈建設樣板。7月2日上午,萬華全球研發中心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緊張忙碌著,中心建成7個國家級創新平臺、150多個裝備先進的實驗室,累計自主研發并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00多項,申請發明專利1400多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7次。中心先后攻堅突破世界單套規模最大的年產80萬噸MDI成套技術、新型光氣化反應技術、第六代MDI制造技術、尼龍12全產業鏈、檸檬醛工藝等,接連打破國外壟斷。瞄準營養與健康、日用化學品、生物基化學品等領域,規劃布局了30多個產業孵化項目,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420億元。
2
位于煙臺高新區的中科環渤海(煙臺)藥物高等研究院實驗動物設施及研究生院項目現場,工地塔吊林立,車輛穿梭,呈現一派繁忙景象。項目于今年1月份啟動,目前已完成32000米樁基施工,土方作業45000立方米,完成5棟樓的基礎施工。
3
與動物實驗設施和研究生院項目相隔不遠,高研院改建工程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該工程位于原海洋經濟交易中心大樓,主要進行東輔樓1-22層、東裙樓1-5層、西塔樓1-3層、13-18層、B1層車庫、公用工程擴容等改造。工程于2021年3月啟動,當年12月底完成了東塔樓和西塔樓部分區域改建。今年年初,將辦公區(東塔樓1-4F)交付高研院并投入使用。煙臺高新區專門成立了高研院推進工作領導小組,每周調度項目進展,協同解決項目難點堵點,推進項目全過程、全方位抓進度、保質量、保安全。中科環渤海(煙臺)藥物高等研究院是全市重點打造的“三大科創平臺”之一,將開展創新藥物的應用基礎和應用開發研究、公共技術服務、產業孵化培育及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打造機制靈活、國際先進的新型研發機構和新藥研發創新高地,圍繞科技創新全鏈條建設國家級高端生物醫藥研發一體化平臺,建成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中國“北方藍色藥谷”。
4
在煙臺黃渤海新區,作為八角灣新城重點引進和打造的高端科創平臺,煙臺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山東省實驗室主要面向先進結構材料、極端環境下功能材料、高端化工、智能制造、模擬材料大通量計算等5個方向展開研究。眼下,實驗室已經引進中國科學院院士劉維民、中國工程院院士單忠德、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孝軍、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莊德、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維海等6名院士,帶領近一百人的科研團隊開展科研工作。布局建設了3個公共研發平臺、5個研究中心和多個聯合研發中心。“我們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瞄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著力解決高端裝備材料和綠色制造方向的關鍵技術問題,全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科研平臺。”煙臺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山東省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喬竹輝介紹,目前,實驗室已經開展了20多項研發,正全方位推進基建、人才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工作,以更好地服務黃渤海新區、煙臺市乃至整個山東省的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
市委十三屆十五次全會提出,要始終堅持產業需求導向,緊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以山東省工業設計研究院(煙臺)、煙臺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山東省實驗室、中科環渤海(煙臺)藥物高等研究院、山東蘋果?果業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科創平臺,以及萬華、南山、中集、杰瑞、綠葉、榮昌等骨干企業為引領,加快布局多層次、高能級創新載體,強化政府科技服務職能,打造一流創新創業生態。
榮昌生物三期產業化項目。YMG全媒體記者王修齊
這是基于動能轉換的深刻洞見,是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現實考量,更是一座城市布局科技創新的全新打法。
創新載體搭建在提速: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和新藥創制山東省實驗室、中科環渤海(煙臺)藥物高等研究院、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煙臺)等一系列科創基礎設施急速推進。萬華全球研發中心、山東南山科學技術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創平臺啟動建設。截至目前,煙臺共建成省級以上科創平臺376個,打造省級以上農高區、農業科技園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18處。
依托科創平臺載體,科技創新區域高地加速形成:
向西看,八角灣畔,一座“新”城正在拔節生長——
煙臺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院已建成投用;山東省農科院膠東創新中心、八角灣國際科創中心年內投用……高能級科創平臺已成為煙臺黃渤海新區乃至煙臺全市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
煙臺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山東省實驗室已開展20多項研發;煙臺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院已與萬華、睿創微納等80多家企業開展合作……創新的溢出效應已然顯現,成為這座城市塑造發展新優勢的最生動注腳。
向東看,創新高地在崛起——
煙臺高新區以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引領,多舉措推動孵化載體建設,著力打造完善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鏈條,推進孵化企業快速實現產業化,形成科技成果孵化、科技項目落地、成長型企業加速發展的創新創業生態圈。
如何讓創新要素成果向更廣領域輻射流淌?煙臺成立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意見》《科技創新強市三年行動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環境。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加大,市級財政科技經費投入由2016年的8505萬元提高到2022年的10億元,高效保障科技創新發展。
創新資源加速集聚:煙臺建有國家級科研院所6家、省級科研院2家。成功引進合作共建中科煙臺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力合國際先進創新中心等重點創新載體。堅持深耕日韓、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俄羅斯以及歐美、日韓200多個國際高校研究所建立合作關系,“加拿大生物創新中心”“中日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重量級”高端研發機構落戶煙臺,先后組織召開中國(煙臺)海工裝備國際研討會、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半島分會)等系列交流活動,煙臺國際科技創新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煙臺通過實施本土人才培育、高端人才引進、海內外攬才等三大工程,推動高層次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高層次人才8萬余人,獲批省級以上引才引智示范基地5家,備案院士工作站28家。
集群發展塑核心優勢
產業由“物理組合”轉向“化學反應”
堅實的產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石。煙臺以創新為引領,抓集群、優布局,以“集群發展”塑強“核心優勢”,推動產業由“物理組合”轉向“化學反應”。
在一個個肉眼看不見的細胞內,蘊藏著生物新藥。7月2日,在榮昌生物新藥產業化項目二期現場,榮昌生物制藥(煙臺)股份有限公司CEO、首席科學官房健民博士指著12臺碩大的柱形容器說,這里是全球最大使用拋棄式反應器生物藥生產中心,主要生產全球首個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雙靶一類生物新藥泰他西普。
榮昌生物四期抗體大樓。YMG全媒體記者王修齊
“紅斑狼瘡對新藥的需求非常大,將來可能會有上百億的市場。我們提前建了三期項目,滿足未來三至五年的市場需求。”房健民說,自成立以來,榮昌生物就致力于發現、開發和商業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生物藥物,針對自身免疫、腫瘤、眼科等疾病創制出一批具有重大臨床價值的生物新藥。
幾年來,榮昌生物在產業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投資20多億元建設的一、二期工程已經投入使用,投資40多億元建設的三、四期工程將于今年起陸續啟用,年產值可達數百億元。隨著兩個世界級產品在國內的獲批上市,以及通過國際合作進行全球市場的開發,公司已經展現出光明的商業化前景。
在榮昌生物的背后,是煙臺龐大的生物醫藥企業集群。目前,全市生物醫藥產業鏈重點企業127家,其中規上企業10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瞪羚企業9家,省制造業單項冠軍4家,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11項。5家企業在中外上市,6家企業進入國內醫藥工業、商業領域百強。
生物醫藥產業是煙臺市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在“率先走在前”中擔當著重要使命。但生物醫藥產業投入高、風險高、回報高、周期長,研發一款創新藥,往往需要兩個“10”,一個是10億美元,一個是10年時間。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
圍繞產業鏈布局政策鏈,煙臺實施九大工程著力補短板、提層次、建生態,利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健全產業生態體系。構建特色化產業園區發展布局,聚焦不同產業方向,建設專業園區載體,形成區域特色優勢。出臺新一輪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從創新研發、平臺建設、園區集聚等九個方面33個事項拿出真金白銀扶持企業發展,支持力度邁入國內第一梯隊。實施“六個一”的“鏈長制”工作機制和重點項目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的“一庫四清單”制度,助力生物醫藥產業突破發展。
生物醫藥產業,核心在創新。
煙臺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全市現有省級以上生物醫藥創新平臺及科研平臺71個,其中國家級創新平臺2個、國家級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室3個、國家級合作基地1個、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3個,一批國字號研發機構落戶煙臺。中科環渤海(煙臺)藥物高等研究院,獲批新藥創制山東省實驗室。業達國際生物醫藥創新孵化中心、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等創新孵化平臺建成運行。煙臺醫藥與健康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是工信部“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每年為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服務上萬次。
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是技術、人才、資本、政策充分融合的產物。煙臺構建起“一個醫藥集團、一個母子基金群、一個產才聯盟、一個創新發展研究院、一個創新發展云平臺、一個環渤海高研院、一個創新與發展國際會議”的產業創新發展引領支撐體系,致力于打造全鏈條要素融合,推動生物醫藥產業整體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躍升。
精準招商、產業鏈招商,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鏈向深度和廣度延伸。
煙臺圍繞八個細分領域,設立“一圖五庫”,以便各區市根據謀劃的特色優勢產品從中確定招引目標企業、目標人才進行精準招商。對接專業生物醫藥招商機構、中介機構,大力拓展社會化、市場化招商渠道,將專業力量強、招商渠道廣、落地項目優的優質機構,發展為“招商合伙人”“招商代理人”。目前,各區市根據謀劃的特色優勢產品從中確定招引目標企業、目標人才,圍繞重要園區載體、產業基金等邊推進邊招引,加快集聚一批具備原始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瞪羚、獨角獸、隱形冠軍企業,全面提升生物醫藥產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實施產業鏈鏈長制、鏈式培育發展重點產業,是落實“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也是市委、市政府做強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煙臺由市級領導掛帥任鏈長,重點培育16條產業鏈,堅持鏈長、鏈辦、鏈主“三鏈”聯動,把產業鏈建在園區上,打造產業垂直生態體系。
去年5月,選取生物醫藥產業鏈率先打樣示范,布局了“1+3+N”產業空間,規劃建設了9.5平方公里的國際生命科學城,目前60萬平方米的藍色藥谷生命島建設過半,總投資300多億元的40余個項目相繼落地,引領醫用同位素、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藥、康復輔具與醫療器械、醫美等產業形成聚集。下一步,將全力推進海工裝備、光電、消費電子、工業設計等16條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做大做強千億級產業集群。
通過建鏈、延鏈、補鏈、強鏈,構建產業垂直生態體系,煙臺生物醫藥產業進入厚積薄發、大見成效的“快車道”:
2021年,煙臺創新藥獲批數量占全省近一半,一類新藥獲批數量占全省三分之二。全市重點在產藥品46種,預計從今年起,將每年有1-2種創新藥上市,同時榮昌生物泰他西普等已上市產品不斷擴展適應癥臨床,近20種抗腫瘤、治慢病類藥品具備成為大品種條件,具有較好市場前景。
“創新好藥,煙臺制造”,一個千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呼之欲出。
海域面積占全省20%以上,海岸線占全省30%以上,海島總面積占全省40%以上……海洋是煙臺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未來所在。經略海洋,是煙臺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舉。
造型優美的“耕海一號”海洋牧場綜合平臺猶如一朵“海上花”,綻放在萊山區四十里灣海域。
“這是全國首制裝備休閑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配備了自動投餌、5G通信、安全管理等系統,以科技創新提升漁業養殖效率,實現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平臺工作人員介紹說,平臺采用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運營思路,將漁業養殖、智慧漁業、休閑漁業、科技研發、科普教育等功能有機結合,構建了裝備型海洋牧場發展的新模式。
向海而生,因海而興。近年來,煙臺聚焦優勢產業示范工程、潛力產業突破工程兩大工程,加速培育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亞洲最大的海洋牧場建造項目“百箱計劃”正式啟動,目前國家級海洋牧場18處,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6處,數量均居全國地級市首位;中集來福士建造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插樁式搶險打撈工程船順利交付;2021年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4.23億噸,位列全國沿海港口第8位,是國內第五大商品車物流貿易港……
海洋是資源富集的“聚寶盆”,是現代科技的“新戰場”,是新興產業的“策源地”。對立志勇當海洋強國之先鋒的煙臺來說,在經略海洋、向海圖強上還應更進一步。
站在海洋經濟新賽道上,煙臺爭先率先、迎風而上。今年,煙臺市出臺了建設現代海洋強市的意見和港產城融合發展的意見,加快建設海洋經濟發達的標桿城市、海洋科技先進的創新城市、海洋生態環境優美的樣板城市,力爭今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200億元。
圍繞一顆小葡萄,布局一個產業集群。
蓬萊丘山谷。YMG全媒體記者張潔
在丘山谷葡萄酒養生休閑體驗區郁郁蔥蔥的葡萄園中,一座座“城堡”高高聳立,充滿異樣風情。實際上,這些都是一座座酒莊。經過幾年發展,區內已經落戶拉菲瓏岱、蘇各蘭、弘辰百諾、逃牛嶺、安諾、仙島和盛葡菲等7個酒莊。
“項目以葡萄及葡萄酒產業為依托,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為目標,實現區域‘三產’融合、鄉村振興協同發展。”蓬萊閣文化集團丘山谷項目負責人何文斌介紹說,目前正加快推進丘山谷整體規劃國際招標工作,繼續以精品酒莊和鄉村民宿為重點強化招商,創建國內首個葡萄酒主題的省級旅游度假區,打造世界一流的葡萄酒文化旅游度假勝地。
以大項目招引建設為主抓手,煙臺推動文旅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今年八角灣國際會展中心、福山冰上運動綜合體等4個新項目完工。芝罘仙境、丘山谷葡萄酒休閑體驗區等55個重點項目加快推進。今年以來新簽約項目10個,芝罘全域旅游項目將打造世界級都市型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策劃包裝了7大類53個重點文旅招商項目,全面實施按圖招商、靶向招商。
“下一步,將圍繞打造更具活力文化強市和更高質量旅游名城,培強海洋休閑度假核心產業,實施項目補鏈、業態延鏈、主體壯鏈、消費振鏈、品牌塑鏈、人才穩鏈六大行動,在促進文旅產業更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力爭全年接待游客75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50億元。”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張博說。
重大項目牽引
全力提速涅槃重生進程
“海陽核電一號機組是目前國內第一個實現核電、熱電聯產的機組,也是目前全球熱電聯產最大的機組。”在山東核電核能供暖項目現場,山東核電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吳放說。
告別燃煤,改用核能,海陽實現了建成區核能供暖“全覆蓋”,建成了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開創了國內核能商業供熱之先河。
海陽核電“核能+光伏”工程。姜立波攝
2022年4月1日0時,海陽核能供熱項目圓滿完成首個供暖季供暖任務,持續供熱143天,提供清潔熱量約200萬吉焦,核能供熱面積473.6萬平方米。
“在去年能源價格高漲的情況下,既充分利用了150萬吉焦的廢熱余熱,又為居民供熱價格降低1元/㎡,減碳效益顯著。”吳放說。
與傳統燃煤供暖相比,核能供熱項目每個供熱季可節約原煤1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8萬噸。項目投用后,取得了“居民用暖價格享實惠、政府財政負擔不增長、熱力公司利益不受損、核電企業經營做貢獻、生態環保效益大提升”五重效果,為我國北方清潔供暖提供了全新的“海陽方案”。
探索的腳步還在繼續,探索的力度和深度還在拓展。
目前,山東核電正在抓緊實施2號機組改造,2023年改造完成投入使用,屆時將具備供熱能力3000萬平方米,可向周邊城市延伸供熱。總投資30億元的向萊陽、乳山等地供暖管網工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計劃8月開工建設,2023年投入使用。
山東核電員工宿舍區。符鐸攝
隨著核電后續機組的建設,未來將為煙青威地區提供2億平方米的供暖能力,并同步研究推進核電海水淡化、水熱同產同送、供應工業蒸汽、核電制氫等更多核能綜合開發利用新領域,為推動全省節能減排、低碳環保工作做出更大貢獻。
重點項目是推進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煙臺聚焦發展第一要務,樹牢“項目為王”理念,全力以赴上項目、促見效,以高質量項目推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全球領先、具備綜合競爭力的MDI制造技術,世界級規模的C2/C3/C4完整石化產業鏈,全球產業鏈完整、品種齊全的ADI制造技術……在萬華全球研發中心,能親身感受到,這里就是全球頂尖創新高地和全產業鏈建設樣板。
在這里,科研人員先后共建突破世界單套規模最大的年產80萬噸MDI成套技術、新型光氣化反應技術、第六代MDI制造技術、尼龍12全產業鏈、檸檬醛工藝等,接連打破國外壟斷,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術,催生了總投資1260億元的萬華新材料低碳產業項目、總投資300億元的萬華22個延鏈補鏈項目、總投資200億元的120萬噸乙烯二期項目。
其中,萬華聚氨酯產業鏈一體化項目是2020年山東省重大項目,是萬華高端化工新材料產業園核心項目之一,補齊了萬華聚氨酯產業鏈最關鍵的原料和副產物利用的鏈條,對于萬華高端化工新材料產業園上下游產業鏈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使園區真正成為全球最大、最具競爭優勢的聚氨酯制造基地,2021年實現產值144億元,目前正在規劃建設120萬噸乙烯二期項目,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將極大增強萬華高端化工新材料產業園綜合競爭力,成為全球技術水平最高、管理質效最佳、獲利能力最強的綜合性大型化工園區。
如果說萬華聚氨酯產業鏈一體化項目和120萬噸乙烯二期項目是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那么,東方航天港和衛星產業園則屬新興產業“無中生有”“有中育優”。
海陽東方航天港產業項目開工暨重大合作項目簽約儀式。YMG全媒體記者唐克
在東方航天港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現場,一座7層建筑已經封頂,預計12月竣工開館。“發射期間可為海上發射提供測發指揮、飛行控制、通信保障等全方位服務保障功能,非發射期間作為航天科普體驗館,向社會公眾開放,完全市場化運營,打造形成‘發射觀禮+航天科普教育研學’的沉浸式游覽體驗館。”工作人員介紹道。
自2019年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在海陽完成海上發射“首秀”,時隔三年之后,一座東方航天港在黃海之畔快速崛起,圍繞“天上有星、海上有船、陸上有箭”的核心能力建設,已有12個航空航天產業相關項目“重磅上新”,涉及星箭研發制造、衛星數據應用、航天高端配套、航天+海工裝備、空天運輸及搭載服務、航天文化旅游、航天科技應用等領域,打造出了一個全產業鏈、高附加值、帶動能力強的航天產業專屬區。
從火箭生產制造及發射的“雙料基地”到探索空天信息服務廣袤星空,海陽東方航天港正加快產業培育步伐,強力隆起產業高地。
未來,一個百億級商業航天高科技產業集群將全面崛起,繼而帶動煙臺裝備制造、金屬材料、機械電子等傳統產業,新材料、新能源、衛星網絡等新興產業跨越發展。
全球首創智能輸砂設備、全球范圍內功率最大的渦輪壓裂車、世界首創雙混合超大功率固井車,世界最大的一萬馬力電驅壓裂拖車、世界最大功率的7000型高壓柱塞泵……走進煙臺杰瑞石油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項項“中國第一”、“世界首創”讓人應接不暇。
在煙臺杰瑞股份環保設備車間,工人在生產線上裝配含油廢棄物資源化處理設備。YMG全媒體記者唐克
成立僅23年的杰瑞,何以取得如此傲人成績?“立足裝備和產品制造,以研發創新驅動發展,保持技術與產品領先。”在杰瑞的總體戰略中,“創新驅動”被放在核心地位。
集中要素資源全力保障項目落地生根。數據顯示:煙臺136個省級重點項目中,115個建設類項目全部開復工,開復工率100%,當年累計完成投資904.7億元,投資完成率152.4%。394個市級重點建設類項目開復工393個,開復工率99.7%,當年累計完成投資1808.8億元,占年度計劃比的130.7%。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土壤質量好不好、肥力夠不夠,直接關系到一個區域資源要素能否集聚,經濟發展是否擁有持續的活力和后勁。
煙臺厚植創業肥田沃土,優化營商環境,變“服務有邊界”為“服務無盲區”。建設“無證明城市”,全面推行“不見面”審批模式,推出市、縣兩級“免申即享”“無感兌現”政策164項。目前,34個部門、1244個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其中“一趟不用跑”事項占96.8%。
加快應用電子證照,推廣“掌上亮證”,加快實現36項個人電子證照、14項企業電子證照在政務服務和社會生活場景應用。創新服務模式,推出“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實現重點事項“零打擾”監管,經驗做法被國務院大督察通報表揚。
“拿地即開工”,全市“四證齊發”重點產業項目達到64個,平均壓縮開工時間60日。
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