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煙臺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煙臺篇章”新聞發布會,煙臺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梁勇;煙臺市委副秘書長,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高言進;煙臺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晨光;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田坤介紹有關情況。
主持人:
各位記者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參加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本場的發布會我們邀請到了:煙臺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梁勇先生出席今天的發布會,請他向大家介紹“五大振興”的總體情況。和梁市長共同出席發布會的還有:煙臺市委副秘書長,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高言進先生,煙臺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晨光先生,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田坤先生,請他們圍繞產業振興相關情況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首先,請梁市長介紹“五大振興”總體情況。

梁勇:
近年來,全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在山海林泉之畔、阡陌縱橫之間,一步一腳印、一歲一耕耘,細細描繪鄉村振興的美好圖卷。202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達到1251.5億元、706.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6%、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6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8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農林牧漁發展態勢持續向好,總產值達687.8億元,同比增長5.1%。
一、推進力度全面加強。堅持高點站位,推進鄉村振興體制機制創新。將鄉村振興作為市委“1+233”工作體系的2條工作線之一,科學統籌布局、高點高位推進,構建起黨委政府牽頭、行業部門各司其職的工作大格局,真正做到“五個振興”協同發力,奮力譜寫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煙臺篇章。今年以來,市委主要負責同志組織召開上半年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觀摩暨市委農村工作會議,集中觀摩評比10個鄉村振興項目,安排部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召開鄉村振興專題會議,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行再強調、再部署。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帶隊赴外地開展專題調研,圍繞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等重點領域問診把脈、謀篇布局。市委分管負責同志組織召開鄉村振興系列專題會議,聚力推動科技人才、文聯文藝、體育、供銷等專業領域助力鄉村振興,集成各類要素向鄉村振興領域集中投入。全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現場調度會議在煙臺等4地市召開,實地觀摩了我市的2個區市、3個片區,相關工作做法獲上級肯定。
二、產業基礎夯得更牢。高度重視糧食生產,認真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今年夏糧種植面積182.87萬畝、產量75.3萬噸、畝均單產411.77公斤,實現面積、總產、單產“三增”,其中萊州市朱由一村地塊實測小麥畝產880.89公斤,創全省冬小麥最高單產紀錄。秋糧收獲目前已經完成,收獲面積達276.98萬畝,實現穩步增長。堅持鏈式思維、多方賦能、融合發展,扎實推動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第二輪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再掀熱潮,煙臺蘋果品牌價值達到152.9億元、連續14年穩居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榜首;“煙薯25”等優質農產品火爆全網,肉雞產業入選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預制菜產業入選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優質煙臺葡萄酒讓世界“微醺”。“藍色糧倉”建設如火如荼,示范推廣“海工+牧場”“陸海接力”“大漁帶小漁”三大發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大型深遠海養殖設施24座,創建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范區46處,其中國家級20處,約占全國的1/8,居全國地級市首位;水產品年產量達到185萬噸,漁民人均收入3.7萬元。海洋漁業的加速發展已成為夯實全市穩產保供基礎、助力百姓致富增收的重要力量。
三、脫貧成果持續鞏固。健全“1+4”防返貧動態監測督控工作體系,現有監測幫扶人口555戶、1028人。保持幫扶政策穩定連續,重點慢病簽約率和家庭醫生簽約率、隨訪率均達100%,脫貧享受政策人口低保、特困供養覆蓋率79%。抓好銜接資金項目管理,統籌各級銜接資金2.99億元,實施幫扶項目160個。統籌銜接資金投入1.15億元,梯次建設省級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2個、市級7個、縣級13個。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86.3萬元,富民生產貸1220萬元,齊魯富民貸3.66億元。
四、鄉村環境不斷改善。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13個區市、131個鎮街、5767個村莊全部納入檢查評估,數字平臺、無人機等新技術、新手段讓工作更精準、更高效。農村基礎設施持續改善,出臺《煙臺市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水電路氣暖等配套更加完善,有線數字電視村村通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寬帶網絡覆蓋率達99%以上,所有建制村實現快件直投進村,污水治理和城鄉環衛一體化等工作成效顯著。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義務教育學校全部參與集團化辦學,鄉村醫生執業醫師資格或大專以上學歷占比提高5%,建成鄉鎮養老服務中心87處,城鄉社區助老食堂198家。
五、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5個、實踐所160個、實踐站6226個,實現城鄉全覆蓋。文明實踐志愿者超過129萬人,每年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近10萬場次,培育出一批影響力大的工作品牌。緊抓“紅白”理事會建設,倡樹文明節儉新風,全市5723個行政村成立紅白理事會,文明節儉、移風易俗的新風在全市蔚然成風。開展“五送六進•三關四愛”文化惠民活動,“戲曲進鄉村”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每年推出各類文旅活動萬余場,鄉村群眾文化生活得到極大豐富。
六、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創新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揮黨支部組織引領作用,培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2343個,2022年以來帶動集體增收1.01億元、帶動群眾增收近5.32億元,相關做法獲評“中國三農創新十大榜樣”“山東組織工作創新獎”。以黨組織跨村聯建為紐帶,依托中心村或經濟強村建設黨建融合發展區360個,輻射帶動3500余個村莊連片打造。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工程,全覆蓋培訓村干部,市級每年提級培訓村黨組織書記1000名。出臺從嚴管理監督村干部26項具體措施,嚴格執行“四議三審兩公開”,對全市314個黨組織軟弱渙散村開展專項整治,全部實現有效轉化,村均滿意率99.3%。
下步,我市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嚴格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勠力同心、加壓奮進,統籌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推動農業產業提檔升級,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力度,不斷提升鄉村治理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進一步夯實鄉村振興組織基礎,讓廣大農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共同邁向煙臺鄉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主持人:
感謝梁市長的全面介紹。接下來,進入記者提問環節。
中新社記者提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請問我市在鄉村產業振興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下步重點工作方向是什么?謝謝!

高言進:
首先,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也借此機會向長期以來支持和關心鄉村產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和記者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產業興則農業興。煙臺農業產業布局相對完整,鏈式發展架構初步完成。這既是煙臺當下優勢,也是煙臺建設農業強市的基礎。2022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51.5億元,位居全省首位,今年有望突破1300億元,繼續領跑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多年超過鎮城居民。概況起來主要有以下5個特點:
一是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充足、品質優良。堅決扛牢糧食安全責任,嚴格落實黨政同責,近三年來,糧食產量均在180萬噸以上,花生總產量超過40萬噸;蘋果種植面積248萬畝、年產量560萬噸,占據全省蘋果產量的半壁江山;肉蛋奶產量達到151.4萬噸,年出欄商品肉雞3.41億只,水產品產量達到185萬噸,各類優質農產品供給充足、價格穩定、品質上乘,為全省穩產保供和全市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的穩定器作用。
二是農業優勢產業特色鮮明、聚產成鏈。著力推進蘋果及果蔬、糧食加工、肉雞生產加工、現代種業、生豬與牛、預制菜、龍口粉絲、花生與食用油、飼料及寵物食品等9大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強化產業融合和平臺培育,共創建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4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1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11個,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強鎮46個,省級鄉土產品名品村349個,國家、省、市、縣四級產業聯動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日漸完善、動能強勁。通過龍頭領軍、資源整合,有效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全市共培育張裕、龍大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家、省級93家,“農”字號上市公司15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146家。全市共有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575家、市級以上家庭農場示范場241家、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5000家,小農戶與合作社、合作社與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與大市場有效鏈接、環環相扣,農民致富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
四是農業科技裝備底蘊深厚、實力領先。全市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8.32%,高出全國8.32個百分點。共創建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3個,擁有農業領域山東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11名。“煙農”小麥系列、“登海”玉米系列、“煙富”蘋果系列、煙薯系列、益生白羽肉雞等優質品種領跑全國,讓億萬農民找到了致富之路。
五是品牌戰略深入推進、成效顯著。大力實施“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發展戰略,培育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6個,山東省知名農產品企業產品品牌63個,總量位居全省第一。煙臺蘋果、煙臺大櫻桃、煙臺海參等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深入人心。今年,我市通過線下展會、線上直播、平面宣傳等全渠道投入,著力打造“煙臺農品”品牌,“好農品、煙臺造”“農品萬千”“煙臺領先”等品牌形象顯著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決扛牢農業大市發展責任,著力夯實鄉村產業發展基礎,積極探索鄉村產業高質高效發展之路,加快推進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一是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不動搖,堅決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落實良種、良法相配套,積極提高單產水平,鞏固提升糧食產能。著力打好“穩生產、提質量、穩效益”組合拳 ,落實大食物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保障優質果蔬、肉蛋奶、水產品周年供應、品質提升。
二是著力培育優勢特色產業。以煙臺蘋果引領現代果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推廣新品種,著力打造數字果園和精品果園,持續擦亮煙臺蘋果、萊陽梨、煙臺大櫻桃等金字招牌。以龍頭企業帶動新型畜牧業發展,加快推進畜牧業智能化建設,提升畜牧產業現代化水平;發展蔬菜、茶、花卉等特色富民產業,做大龍口粉絲、預制菜等產業規模,再添鄉村產業發展新賽道。
三是著力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開展農業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重點推進現代種業、智能農機裝備、農業物聯網、綠色種養等領域技術攻關。實施數字農業示范工程,進一步提升種植業信息化、畜牧業智能化、質量安全管控全程化水平。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加快先進成熟科研技術成果轉化,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四是著力加快全產業鏈融合升級。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促進“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雙提升。加強農產品儲備、物流、冷鏈系統、大型配送中心等設施建設,構筑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和農資、消費品下鄉的雙向流通格局。拓展培育農業新業態,培育鄉村休閑旅游、農耕文化傳承等多種新型業態和產品。
五是著力塑造農業品牌新形象。深入打造“煙臺農品”全品類區域品牌,培育壯大農業市場主體,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動“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管理,高質量塑造“農品萬千、煙臺領鮮”品牌形象,擴大“煙臺農品”全國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引領農業發展新優勢。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大眾日報記者提問:
海洋漁業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產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煙臺作為漁業大市,水產種業發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請介紹一下我市水產種業發展情況。謝謝!

田坤:
水產種業是現代漁業發展的“芯片”,是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源頭,是漁業科技創新水平的集中體現,是現代漁業發展的決定性要素,水產種業已成為我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全國水產品物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我市按照裝備工程化、技術精準化、生產集約化、管理智能化要求,充分發揮在優良品種選育和規模化生產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實施水產種業提升行動,聚力打造全國北方重要水產苗種繁育基地。2022年,全市水產苗種產量突破4000億單位,約占全國水產苗種產量1/9,居全省首位;預計2023年全市水產苗種產量將突破4200億單位。
一是水產原良種供應能力不斷提升。建成31處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其中,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6處,數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獲農業農村部批復中國水產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優勢企業4家,占全國1/5;獲省農業農村廳批復山東省水產種業領軍企業10家,占全省1/3強。全市主要水產養殖品種達到40余個,全部實現苗種人工繁育,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水產苗種生產基地。其中,刺參苗種產量超過250億頭,約占全國40%,占全省65%;貝類苗種產量超過3700億粒,占全國10%強,占全省70%。全市已建立起以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和水產種業領軍企業為龍頭、省級水產原良種場為骨干、近千家苗種繁育場為基礎的水產種業生產體系,形成了“育-繁-推”一體化的水產種苗產業化發展大格局。
二是水產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通過產學研結合和企業自主創新,在國內率先突破了海帶、牙鲆、大菱鲆、半滑舌鰨、雜交扇貝和刺參等品種人工育苗技術,先后獲批國家水產新品種23個,約占全國海水新品種的1/6,涵蓋魚類、藻類、貝類和刺參等種類,在全國示范推廣應用。并相繼建立了國家海藻與刺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農村部海藻遺傳育種中心。緊跟國家深遠海發展戰略,開展深遠海養殖品種攻關和試驗示范,萊州明波水產公司在國內首次實現黃帶擬鲹親本培育和苗種規模化繁育;煙臺經海漁業公司在國內率先開展虹鱒魚苗種繁育、中間養成和深遠海養殖試驗;率先在全省開展深遠海大規格魚類苗種繁育基地建設,年培育大規格魚類苗種1200萬尾以上,有效解決深遠海養殖大規格苗種供應問題,對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意義重大。
三是水產種業合作交流取得新突破。依托黃渤海新區資源稟賦、科創能力和自貿區政策優勢,建成全球水產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推動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共建“中國海水魚(北方)活體種質資源庫”,打造集種質資源保護、科研、科普展示、旅游觀光于一體的海洋水產種業綜合平臺。建立“山東-海南”水產種業常態化聯系機制,深入探索“南魚北繁、北繁南養、產權共護”模式,打造國內領先的高端水產種業發展聚集區。
下一步,我局將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水產種業產業化、市場化、專業化、集約化、國際化等“五化”為目標,堅持自主創新,立足煙臺實際,科學規劃種業發展區域布局,持續打造中國水產種業北方繁育基地。力爭到2025年,我市水產種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年產各類水產苗種5000億單位以上,產值達到50億元,水產種業產量、產值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煙臺日報記者提問:
近年來,我市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加快推進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將發展的方向滲透到了基層和農戶中,今年又制定了《關于深入推進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3-2025年)》,請詳細介紹一下,未來三年,煙臺果業將重點發展哪些方面?謝謝!

吳晨光:
近年來,我們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將果業高質量發展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連續開展了3年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改造老劣果園132萬余畝,畝均收益提高5%,果業提檔升級成效漸顯。今年,又啟動了新一輪煙臺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我們將持續推進以煙臺蘋果為引領的果業高質量發展,保護好鄉村優勢特色產業“金字品牌”,以轉型、提質、增效為重點,集成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引領新主體和新模式革新跨越,提升煙臺果業市場競爭力和全產業鏈管理水平,重塑傳統產業新優勢。主要從4個方面發力:
一是從優化產業布局上發力。加快編制果業優勢生產區規劃,引導蘋果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統籌糧食與果業發展,鼓勵果業上山上坡,形成區域特征明顯、規模適度的區域產業布局。培育“龍頭園”,引導龍頭企業、工商資本等建設現代化大果園;支持大學生創業共同體等建設特色精致果園,鼓勵果園地有序流轉,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
二是從強化科技創新上發力。加強果業人才隊伍建設,強化關鍵技術引領。圍繞種苗、資源利用、裝備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研發,支持蘋果種業創新,重點選育著色好、抗病蟲、品質優、適合機械化作業的免套袋品種,加快創新集成省工省力、優質高效的現代集約輕簡化栽培模式。
三是從果園綠色發展上發力。健全完善重大病蟲監測預警體系,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天敵控害等綠色防控技術,擴大綠色防治技術實施面積。支持各類經營性、公益性服務組織,建設區域性病蟲害綠色防控服務平臺。推廣以果園托管、半托管方式提供統防統治服務。開展新型高效低毒農藥的試驗示范,推廣植保無人機等新型植保機械,提高農藥利用率。
四是從建好果業“五大體系”上發力。包括完善生產體系,實施優質苗木培育工程和果園沃土養根工程,在國內率先實現新建蘋果園無病毒化,推動增施有機肥、“水肥一體化+配方肥”等技術集成應用;健全現代產業體系,推進蘋果產后處理和精深加工,推動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等協調發展,加快多產融合發展,弘揚好煙臺蘋果文化,實現產品多層次、多環節轉化增值。構建現代復合型經營體系,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用,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以及基層果業服務站、果業協會帶動,探索聯農帶農、共建共享的發展格局;建設果業現代市場體系,加強產銷兩個市場建設,培育煙臺蘋果跨境電商,加大電商經營培訓力度,開展“煙臺蘋果”全媒體宣傳活動,實施“區域+產地+企業+果園”品牌工程,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山東國際蘋果節等活動,進一步提高煙臺蘋果品牌知名度。
主持人:
感謝吳局長的回答,提問環節就到這里。
各位記者朋友,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的殷殷囑托。五年來,煙臺市不辱使命,擔當奮進,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剛才聽了四位發布人的全面介紹和詳細解答,相信大家對今天的發布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希望各媒體在重要版面、黃金時段、醒目位置,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地宣傳報道好煙臺鄉村振興取得的亮點成果,為全市統籌推進“五大振興”貢獻媒體力量。
“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煙臺篇章”主題系列首場新聞發布會就開到這里,大家如果還有其他需要采訪的內容,請聯系背景材料里提供給大家的聯系人。
感謝梁市長,感謝高秘書長、田局長、吳局長,謝謝記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