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12月2日訊(記者 董晨曦 王向榮 李剛)曾經的空軍士官,如今的植保飛手。2017年從部隊轉業的李昕明,回到福山區東廳街道丁家夼村,開始研究從事新興的無人機植保行業,成為一名新農人。
“我以前是空軍,曾經一度是唯一一個士官無人機負責人,負責過首都防空任務。退伍之后,因為很喜歡無人機這個領域,就自學考出民用無人機證。”無人機不僅可以攝影攝像,還可進行農業植保。通過在東北、內蒙古等地的農業植保實踐,他開拓思路,想在家鄉開始創業做植保。
當時,家鄉丁家夼村的植保無人機領域尚處于空白期。李昕明開始研究內蒙古、新疆等地將植保無人機應用的相關案例,通過深入探索學習,他發現丁家夼村的畝地分散,同東北地廣人稀的情況相比存在很大差異,植保無人機的推行存在困難。
言之易,行之難。千百年來,傳統的農作物施肥方式早已根深蒂固,無人機植保新技術剛推出,便在村民們的懷疑下碰了壁。
李昕明并未氣餒,他在山北頭村找到一塊櫻桃園作為試驗田,免費進行無人機施藥。“一畝地5分鐘就能施完藥,樹頭這些高處,無人機也能輕松覆蓋。”他還找來專家,為農戶的土地和農作物把脈,針對不同的地況施用不同的化肥,農作物配比相應的藥物。一年下來,櫻桃園一畝地增收5000多元。實實在在的收益最有說服力,農戶紛紛上門預約,李昕明的無人機植保打開了局面。
農忙時節,施藥時間集中,早上四五點出門、晚上十一二點回家已經成為李昕明的常態。“植保無人機的飛行高度可隨作物類型、天氣等情況進行調整,減少了操作人員與農藥的接觸,降低了人力成本,因此有很多農戶愿意去使用。”
“我們目前已經累計服務約500農戶,利用無人機植保對蘋果、大櫻桃、小麥等農作物噴灑農藥4218.26畝,周圍的很多農戶都來找我們施肥。”說起無人機植保的應用,他的語氣間充滿自豪。
裝上農藥的無人機上百斤,李昕明一天要搬搬抬抬太多次。一天下來,腰酸背痛,常年暴曬,臉色黝黑。選擇的新戰場雖然十分辛苦,但他無怨無悔,甘愿把青春燃燒在田間地頭。
為農戶增畝產、提質效,為土地鑒“病情”、開良方,李昕明開辟了一條專業化植保賽道。
如今,農戶樂意找他這位年輕人給土地“問診”。為了便于登記農戶施藥時間等信息,他還為農戶發放社員證,分批次提供服務。同時,他還同專家一起“跟蹤診治”,及時了解同一塊土地上的作物在不同時段的生長情況,對需要補營養、防蟲害的土地施用不同化肥。
作為一名90后“新農人”,李昕明的面孔尚顯年輕,但他學習農業新知識的熱情卻不減分毫。據了解,他一直在學習農藝師的相關知識。農閑時,李昕明還根據地形設計不同航線,以便滿足來年施藥需要;同時,他利用秋收空余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并培訓兼職學習的學員,做好產教融合,爭取讓植保無人機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
新時代的新農人敢做敢闖,李昕明正是廣大新農人中的一員。在他的努力下,植保無人機為福山區東廳街道的農業發展插上了新翅膀,田間問診為農民帶來了高效、高質、高產的作物,不斷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