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12月11日訊(記者 王向榮 李剛)2020年以來,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1.81萬人。在11日煙臺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全力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為譜寫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煙臺篇章 提供堅強保障”新聞發布會上,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姜瑞從“蓄水池”“天花板”“同心鎖”“含金量”四個關鍵詞,介紹了鄉村人才如何“引”“育”“留”“用”。
廣拓渠道“引”人才,涵養鄉村人才“蓄水池”
緊扣鄉村振興需求,多渠道、多舉措吸引和促進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新創業,推動各類人才流向鄉村、扎根基層、建功立業。
市場化聚智攬才。搭建線上線下引才平臺,創設4個線上招引平臺,開發上線“優聘引才云”小程序,常態化對接100所重點高校開展“名企名校行”活動,構建起“人社+行業+主管部門+高校”的招聘模式,提供“組團式”“一站式”引才服務,每年舉辦人才招引活動400余場。
拓渠道引才聚才。聚焦基層鄉鎮事業單位招人難、留人難問題,適當放寬學歷、專業、戶籍條件,適當降低開考比例,穩定基層人才隊伍,2020年以來,累計為鄉鎮事業單位公開招聘5043人,招聘公費師范生1088人、公費醫學生272人。
建載體招賢納才。建設煙臺市農科院、萊州市金海種業等5家涉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萊州明波水產、藍色海洋科技股份等8家涉農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撐。
破立并舉“育”人才,打破人才成長“天花板”
堅持人才培育重心下移,立足長遠抓好本土鄉村人才培育,打造懂技術、善經驗、會管理、能帶動發展的鄉土人才隊伍。
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打造了高素質農民培育“兩級兩類培訓結合、三段三化管理組合”的煙臺模式,2020年以來,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1.81萬人。
強化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三年行動計劃,搭建“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平臺,面向農民工、脫貧人口等農村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遴選17家焊工定點培訓機構,為鄉村勞動者免費培訓,并根據合格人數給予培訓機構補貼。020年以來,累計開展培訓12.9萬人次,形成了“一區一品、一區一拳頭專業”的培訓生態格局。
深化基層職稱制度改革。在鄉鎮事業單位中開展基層工程、農業、衛生、中小學教師等系列高級職稱評審,2020年以來,共有1.3萬名基層人才申報高級職稱,評審通過2700多人。
提升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素質。設立16家市級鄉村振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今年以來,舉辦涉農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班57個,培訓8092人次。

真情實意“留”人才,系牢拴心留人“同心鎖”
為使鄉村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最大限度將政策紅利向鄉村傾斜,努力讓廣大人才心向基層、服務基層、扎根基層。
優化人才補貼政策。實施青年人才“樂居、樂業、樂創、樂享”四大系列行動,出臺生活補貼、購房補貼、人才公寓、應聘補貼等政策措施,實現從博士后到大專生普惠性生活、購房補貼全覆蓋,加快青年人才集聚。2021年新政實施以來,共為在縣級以下企事業單位人員發放生活補貼和購房補貼5億余元,惠及2.5萬余人。
強化人才正向激勵。實施現代產業領軍人才、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鄉村振興人才等人才工程。
鼓勵返鄉入鄉創業。支持引導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群體返鄉回鄉創業,助力激發“歸雁經濟”內生動力。2020年以來,全市共為1.56萬名自主創業農民和返鄉創業人員提供創業擔保貸款27.42億元,有力促進了人才、資金、技術、項目等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集聚。
科學務實“用”人才,釋放鄉村人才“含金量”
為破解鄉村“空心化”難題,注重加大對政治素養高、工作能力強的“好青年”培育力度,推動青年“回歸鄉村”、帶動發展。2020年以來,累計選樹各級鄉村好青年5600余名,涵蓋各個行業領域。
今年以來,組織開展好青年對接交流、觀摩學習活動21場,開展電商、文旅等培訓13次,培育產業帶頭人42名。還推出“鄉村好青年貸”“創業擔保貸”“魯擔惠農貸”,今年以來,對有信貸需求的青年客戶群體發放貸款950余戶,授信金額超9000萬元。主動打破地域、歸屬等條條框框限制,創新高層次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先后打造了“產業+人才”“平臺+生態”“技術+賦能”等專家服務基地集群,專家庫成員入選市級以上人才工程、獎項的高層次專家數量超過6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