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8月12日訊(實習編輯 王映文) 1981年,他新兵入伍空軍軍校長春空軍工程大學,保家衛國5年,退役后投身家鄉實體經濟,5個月賺出30萬。
2002年,39歲的他回鄉創業,盤下10余畝土地投資,建成家鄉第一個招商引資企業。
2015年,52歲的他二次創業,瞄準健康產業新賽道,創立的和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年產值達3000萬。
他,就是退役軍人王強斌,創業22載,始終勇立潮頭,砥礪前行。
興業濟民報家鄉
理解王強斌,要從他腳下走過的創業路開始。
1981年當兵,1986年退役后,王強斌到東方冶金部下合資鋼材公司,成為一名辦公室職員。但當兵出身“閑不住”的王強斌,跟領導申請換崗“鍛煉”。
1992年,總公司承包下屬公司,將王強斌派去做經理。不到10平米的辦公場地、1部座機、1個員工,公司給王強斌下達的任務,是一年掙出30萬元。“我當時沒多想,就覺得渾身是干勁,通過能想到的各種方式,發揮軍人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精神,用了大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公司下達的指標任務。”王強斌回憶說。
成功的喜悅,讓王強斌開始緊跟時代發展的浪潮,接著陸續投資了時裝、電子等多個產業。雖然有賺有賠,但他開始逐漸摸索出適應市場的商業發展模式。
“1999年,經過調研,發現花青素的提煉存在巨大市場潛力,當時山東還沒有相關企業,我就想著可以把這個行業建設在自己的家鄉。”王強斌說。買下了十余畝荒地,2002年建起家鄉第一個招商引資企業綠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轉型升級催生新技術
起初,公司以紫甘藍、紫甘薯為花青素提取原料,采取公司加農戶的種植模式,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保證公司的原料品質和來源,將提純出的液體花青素進行出口+內銷,逐漸成為行業內領先的生產商。“當時花青素也叫天然色素,原料都從周邊農戶手里種植收購,能賣到300元一斤。”王強斌說。
但在市場發展中,很快就出現了資源傾斜。“我們只做粗加工,出口到日韓,花青素液會再次被精提純,返銷回國內,價格便‘搖身一變’為1200元一公斤的高附加值產品。”同時國內市場也出現了需求商機,敏銳的王強斌意識到,貿易需要轉型升級。
為了提升技術,王強斌帶隊請教技術師,并與各大院校合作,將公司年利潤的20%都用于產品得率和品質的提升。通過不斷的試驗和改進,最終原料改用酸堿度中性的黑米,并引入先進生產設備,研發出在提純的同時進行物理除異味、脫腥的技術。
掌握除異味技術的王強斌依然“閑不住”,他想將技術轉化生成更大附加值。

軍人韌性再攀高峰
“煙臺靠海依山,我們應該利用區域優勢做些‘海邊獨有’的東西。”王強斌告訴記者。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一家做海產品的工廠,有不需要的魚骨和魚皮等原料。“或許這些‘副品’經過脫腥技術,可以提煉出‘了不起’的寶貝。”
一心“鉆”在魚上的王強斌,開始了漫長的研發過程。“開始時做出的產品口感和味道都不滿意,常用的方法太腥了,不吃海鮮的人根本無法入口。”“認栽”的王強斌,開始天南海北尋找脫腥物料和原料品種篩選,經過多年的探尋和試驗終于解決了脫腥技術和原料種類,這次“味終于妥了”。
將魚骨去腥、提煉、分解,精華成分膠原蛋白肽能做成什么產品?
王強斌的答案是,做成親民產品濃縮魚湯底料和高端產品骨膠原蛋白肽補充液。
2015年,公司深入研究海洋生物提取技術后,完成了由魚骨膠原蛋白向魚骨膠原蛋白肽產品的縱深研發,和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目前,公司占地面積40多畝,擁有一支有自主研發能力的科研技術隊伍,4條現代自動化生產線和完善的檢測控制系統。有骨膠原蛋白肽特膳食品,預制產品魚湯酸菜面、魚骨湯、魚罐頭及風味面料包、調味品等在內的六大類40多種深加工產品,公司年產值千萬。
從不甘平庸、憑借一腔孤勇闖蕩天地的自主創業兵,到引領行業進步、肩挑社會責任的優秀企業家。二十余年來,支撐他不斷轉型升級、興業濟民的是當初的那份情懷。“當過兵總是閑不住,即使我已經到了可以退休的年齡,但我還是愿意奮斗在一線。未來有新的發展方向,還是愿意不斷做嘗試。”王強斌充滿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