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中的文字,不僅僅是記錄歷史的年輪,亦是活生生的文化遺產,與我們今日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作為國家的精神根脈,既是我們立足現代、展望未來的根基,更蘊含著人類共同的思想與智慧。

11月15日,2024煙臺市全民閱讀大會在萊山區圖書館舉行,“珠還合浦 歷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煙臺巡展作為此次大會的重點活動也在大會上同步啟幕,市民們得以近距離見證中華文化在古籍經典中的生動呈現。

歷劫重光:傳承與復興中的《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作為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類書,由明成祖朱棣詔令編纂,素有“典籍淵藪”和“佚書寶庫”之美譽。

國家圖書館展覽部主任 顧恒
據國家圖書館展覽部主任顧恒介紹,《永樂大典》匯集了先秦至明永樂時期的七八千種書籍,涵蓋歷史、地理、文學、哲學等各個領域,總字數達到3.7億字,堪稱“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記載。然而,經過數百年的風雨滄桑,這部巨著的正本早已失傳,現存的副本也是零散如星。如今,國家圖書館憑借各方努力和資源,保存了224冊《永樂大典》(其中62冊現暫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占大典存世藏量的一半以上。
展覽名為“珠還合浦 歷劫重光”,寓意著《永樂大典》在時代更迭中歷經劫難,而后不斷回歸、重現光明,也象征著中華民族堅韌的精神和中華文脈強大的生命力。本次展覽通過“大典猶看永樂傳”“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閱滄桑惜弗全”等五個單元與相關文獻史料的展出,向觀眾全方位呈現了大典的編纂歷程、內容特色、聚散流變及背后的歷史意義和重要價值。字里行間,我們徜徉于古人的智慧,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追溯,更是在當代視角下的一次文化傳承的“重生”。
煙臺印記:探尋《永樂大典》中的地域回響
本次巡展以現代展陳手法結合珍貴文獻、實物模型等形式,營造了一場跨越600年的文化閱讀之旅。眾所周知,《永樂大典》囊括了大量地方歷史、地理、民俗等文獻。不容錯過的是,本次巡展就特別設計展示了大典中有關于古代煙臺地區的歷史內容。

自春秋戰國以來,煙臺就地處中國南北航運要道。作為東方海上交流的重要口岸,成為中國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等地的文化紐帶,豐富了其人文積淀與歷史內涵。本次展出的記載唐代時期煙臺區劃變遷的《永樂大典》“唐”字冊、體現唐代煙臺作為朝鮮半島交通要道的“遼”字冊等內容,不僅讓觀眾能夠追溯煙臺的文化源流,也使現代煙臺的居民能夠在地域與文化上尋找到自豪感與認同感!

全城閱讀:共赴中華典籍的文化盛宴
為推動經典文化的普及,從11月15日至12月15日,本次大會還將借此契機舉辦多種配套活動,為市民帶來別開生面的文化互動體驗。

“漢服打卡”讓觀眾穿越時空,以漢服裝扮留影;“古籍拓印體驗”則讓市民親手觸摸經典,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古籍鑒寶”與“專題講座”深入講解典籍背后的歷史故事與知識體系,為大眾了解珍貴典籍文獻的價值和歷史意義提供了更多維度……

煙臺圖書館書記、館長 宋書蘭
值得一提的是,煙臺圖書館館長在會上介紹了“典籍里的煙臺”創新案例。近年來,煙臺圖書館致力于地方文化的宣傳推廣,對地方文獻進行挖掘整理和有序地闡發,開展了“典籍里的煙臺”讀城項目。先后整理出版館藏王懿榮手扎、《文獻里的煙臺故事》;開展“跟著名人游煙臺”“煙臺人讀煙臺書”、“好家譜”評選、“講煙臺故事 建文明城市”大賽、“戚繼光故里研學”等活動;從最初的保護、整理、挖掘、普及入手,到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閱讀+研學”、新場景閱讀、跨區域交流等創新閱讀模式,引領社會大眾從閱讀地方文獻到閱讀整座城市,充分彰顯煙臺典籍的時代價值和精神特質,為講好煙臺故事發出時代強音,為“品重煙臺”厚植文化內涵,為“萬億之城”注入發展動能。
作為大會的重點活動,本次巡展不僅是一場對《永樂大典》深厚內涵的解讀,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據介紹,《永樂大典》巡展在落地煙臺之前,已在全國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了500多場不同規格的線上、線下巡展,通過多樣化的展示手段致敬國寶經典,挖掘傳統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及文化需求的新價值,可以讓更多的人走近大典,走進典籍里的中國。
此次文化盛會,是煙臺市推動全民閱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從展廳中的國寶再現到城市內外的文化體驗,煙臺市以豐富的活動種類為載體,讓更多人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更讓觀眾在家門口充分領略《永樂大典》的風采與神韻,使這座人類文化史上不朽的豐碑屹立萬世,傳之永遠。我們也深知,中華文化傳承至今絕非偶然,我們的文化唯有“活”起來、走進人們的生活,才能真正成為滋養社會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