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于2月20日(星期四)上午舉行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邀請煙臺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曉智;煙臺市市委組織部人才辦主任賈趙勇; 煙臺市科學技術局科技人才科科長姜曉介紹情況,發布會由市委宣傳部對外宣傳科科長趙向陽主持。

主持人:
各位記者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
歡迎參加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本場是“三核引領 煙臺擔當”主題系列第五場新聞發布會。主要向大家解讀《煙臺市“人才飛地”建設管理辦法(試行)》《煙臺市省實驗室與本地企業共引共用博士實施辦法》兩個政策文件,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首先,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出席本場發布會的發布人,他們是:煙臺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曉智先生;煙臺市市委組織部人才辦主任賈趙勇先生; 煙臺市科學技術局科技人才科科長姜曉女士。
下面,請王曉智副局長介紹有關情況。

王曉智:
下面介紹一下《煙臺市“人才飛地”建設管理辦法(試行)》《煙臺市省實驗室與本地企業共引共用博士實施辦法》兩個政策文件的有關內容。
第一個文件:《煙臺市“人才飛地”建設管理辦法(試行)》
(一)政策背景
在人才資源和創新資源富集城市建設人才飛地,是近年來各地創新人才發展體質機制、破解地域引才困局、多元化開展招才引智工作的新舉措。為充分調動各級政府、企業、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等單位引才用才積極性,鼓勵各單位在省外(含境外)創新資源聚集城市打造以人才引育、創新團隊建設、技術轉移、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等為目標的人才平臺和“異地研發,煙臺轉化”的協同創新體系,學習借鑒外地經驗后,我們對2022年12月22日印發的《煙臺市“人才飛地”建設管理辦法(試行)》進行重新修訂。
(二)政策內容
新修訂的《管理辦理》共有24項條款,主要明確了以下內容:
一是“人才飛地”設定。明確了“人才飛地”類別、申報條件及支持政策,支持我市各級政府部門、企業、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等單位在省外(含境外)創新資源聚集城市設立或注冊成立(含控股)的研發機構、科技孵化器和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明確了年度認定數量及各個類別的支持政策。
二是組織實施。明確了相關部門、單位職責。“人才飛地”由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宏觀指導;市科技局會同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才飛地”的審核設立、建設管理和績效評估,建設運營補助及研發補貼政策的執行落實工作;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負責研發機構類“人才飛地”符合條件的博士、高層次人才等政策的執行落實;市財政局負責做好經費保障工作。
三是認定流程。市科技局下發申報通知,部署安排申報工作;按屬地原則,各區市科技管理部門組織本轄區符合條件的單位申報;市科技局對申報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并組織專家論證,提出評審意見;經市科技局黨組會研究后確定擬認定名單,報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審定,確定認定名單;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市科技局組織面向社會公示,并按程序發文公布。
四是績效評估。實行動態管理及年度報告制度,管理期3年,管理期內,申報單位每年需提報年度績效自評報告及財務審計報告,管理期滿,市科技局會同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期滿績效評估,根據績效評估結果提出支持和整改意見。
五是監督管理。建立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在管理期內發生重大變化的“人才飛地”根據情況將作出停止資助、取消資格、追回資金等處理決定。
(三)政策亮點
相較于2022年12月22日印發的《煙臺市“人才飛地”建設管理辦法(試行)》,本次修訂主要對以下三方面進行補充完善:
一是豐富“人才飛地”建設類別。將“人才飛地”建設類別由1類擴充至3類,并明確每個類別申報數量,其中,研發機構類“人才飛地”每次認定數量不超過5個,孵化器類“人才飛地”每次認定數量不超過5個,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類“人才飛地”每次認定數量不超過3個。
二是降低“人才飛地”申報條件。新修訂《管理辦法》中研發機構類“人才飛地”申報條件取消“人才創新服務平臺”要求,同時減少專職研發人員數量要求,進一步降低“人才飛地”申報門檻。
三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研發機構類“人才飛地”認定成功后,給予申報單位10萬元經費補貼,管理期滿后,根據績效評估結果最高給予40萬元補貼資金;孵化器類“人才飛地”將根據年度運營費、場地租賃費用的10%給予最高不超過50萬元資金補助;對孵化企業在煙落地并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按照每家企業5萬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獎勵。對重點建設的市級“人才飛地”,可按照“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支持;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類“人才飛地”建設期滿后,根據績效評估結果最高給予50萬元后補助資金支持。
第二個文件:《煙臺市省實驗室與本地企業共引共用博士實施辦法》
(一)政策背景
為深入推進全市重點產業領域“四鏈”融合發展,結合我市實際,出臺了《煙臺市省實驗室與本地企業共引共用博士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以煙臺市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山東省實驗室、煙臺新藥創制山東省實驗室為試點,探索重點研發機構與本地企業共引共用博士工作機制(簡稱“省實驗室博士‘蓄水池’計劃”),計劃利用3年時間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招引百名博士,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二)政策內容
《實施辦法》共有14項條款,主要明確了以下內容:
一是部門分工。省實驗室博士“蓄水池”計劃由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宏觀指導;市委組織部負責制(修)定政策;市科技局負責綜合協調;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會同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征集崗位需求、發布招聘公告;市科技局會同黃渤海實驗室、昆崳實驗室負責制定具體招聘方案并組織實施;市財政局負責相關經費保障。
二是實施程序。一是崗位征集。篩選確定當年度《實驗室博士“蓄水池”計劃崗位需求目錄》。二是發布公告。發布《實驗室博士“蓄水池”計劃崗位招聘公告》,采取召開新聞發布會等方式進行重點宣傳推介。三是組織引進。相關部門組織報名博士來煙集中考察、洽談對接;由實驗室、合作企業負責履行招聘程序,確定引進博士人選。
三是待遇保障。合作企業為共引共用博士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相關險種。在聯合實驗室工作的,聘期內可參與省實驗室職稱評審、晉升;其他共引共用博士聘期內原則上通過合作企業參與職稱評審、晉升。3年聘期滿后,由共引共用博士自主選擇到企業或省實驗室工作。
四是日常管理。每年開展一次年度考核,明確考核辦法及退出機制。
(三)政策亮點
一是增強引才精準性。《省實驗室博士“蓄水池”計劃崗位需求目錄》將面向煙臺市行政區域內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征集,經省實驗室論證后發布,招聘程序由省實驗室和企業共同履行,更精準匹配企業引才用才需求。
二是增大引才吸引力。《實施辦法》明確共引共用博士可疊加享受的省實驗、合作企業及地方三方引才待遇,提高來煙人才待遇的同時降低企業用人負擔,以此吸引更多高學歷人才來煙工作,化解中小科技型企業博士引進難問題。
三是作為“校招企用”的初步探索。通過人才在省實驗室落戶科研、在企業實踐及成果轉化,支持共建聯合實驗室等形式,進一步推動平臺與企業資源有效對接和共享,實現雙方“人才共用、資源共享、多方共贏”。
關于兩個政策文件情況簡要向大家介紹這些,希望符合條件的單位積極申報,共同推進我市人才建設工作。
主持人:
感謝王局長的全面介紹。
下面,進入記者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所代表的新聞機構名稱。請大家舉手示意我。
膠東在線記者提問:
科技創新平臺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能夠吸引和集聚大量高層次人才,提供人才培養和交流平臺。請問,除了剛剛提到的“人才飛地”外,目前煙臺市科創平臺建設和下步規劃具體情況如何?
王曉智:
感謝您的提問。近年來,我們秉承“以一流平臺凝聚一流人才”的理念,積極打造“戰略科技平臺、科技創新基地、公共服務平臺、新型研發機構、人才載體平臺”符合不同層次、不同時期人才發揮作用的科創平臺體系。2024年,市科技局進一步加強統籌規劃布局,發布了《推動創新鏈賦能產業鏈構建完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工作計劃》,省級以上科創平臺較去年增加24家,總數臺達到447家。其中,我市省實驗室建設保持全省前列,全省實驗室體系建設現場推進會在我市召開,2家省實驗室入選省人才效能提升示范平臺試點單位。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省實驗室爭取各類項目60項,解決企業“卡脖子”技術35項,新藥創制省實驗室爭取各類項目30項,并獲批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今年,我們將持續推進落實《推動創新鏈賦能產業鏈構建完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工作計劃》,做優做強100家科技創新平臺,提升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院士工作站、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賦能產業發展能力。重點聚焦重大合作平臺搭建工作,一是推動東方航天港研究院建設,為“東方慧眼”星座和空天信息產業化應用提供科技支撐,助力完善煙臺航天產業鏈條、探索實現產業閉環、提升產業鏈創新發展水平。二是推動中日韓創新合作中心在煙建設,積極籌備召開中日韓創新合作大會暨中日韓創新合作中心揭牌儀式系列活動,助力三國科技人才交流合作。
這個問題我就回答到這里。
中國網記者提問:
剛才,市科技局發布了最新的“人才飛地”政策和“共引共用博士”政策,請問,圍繞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我市人才政策還有哪些優化和調整?

賈趙勇:
感謝您的提問。近年來,全市人才工作堅持緊貼產業鏈布局人才鏈,通過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讓各類人才在煙臺舒心生活、安心工作、專心發展,加快構建“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融合”發展格局。除了剛才市科技局發布的“人才飛地”和“博士共引共用”兩個政策文件外,圍繞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我們還重點優化了三類政策。
一是優化青年人才政策。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吸引集聚青年人才來煙就業創業的若干措施》,重點優化升級企業青年人才補貼政策,企業博士補貼由最高36.8萬元升級到44萬元,企業碩士補貼由最高17.2萬元升級到22萬元,企業本科生補貼由最高8.6萬元升級到11萬元,企業專科生補貼由最高2.08萬元升級到3.8萬元。
二是優化技能人才政策。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煙臺市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在全省率先出臺覆蓋“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的普惠性補貼政策。對企業新引進的符合條件的首席技師、特級技師、高級技師、技師,分別給予每人每年3.6萬元、2.4萬元、1.2萬元、6000元生活補貼,補貼3年;對企業自主培育的符合條件的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每人分別給予1000元、1500元、2000元、2500元、3000元、6000元、8000元一次性補貼。
三是優化高端人才政策。出臺《關于實施新時代煙臺市高端人才引育“雙百計劃”的意見》,將扶持創新、創業兩類擴展為扶持全職創新、兼職創新、創業企業、創業項目、經營管理、產業技能、藍色領軍、海外領軍8類,將每5年扶持200人增加至每年扶持300人,同時探索設立黃渤海新區專項,市、區聯動進一步擴大扶持范圍、強化扶持力度,全面構建涵蓋各行各業、具有煙臺特色、符合成長規律、富有競爭優勢的市級人才工程體系。
這個問題我就回答到這里,謝謝。
中國山東網記者提問:
如何確保《煙臺市省實驗室與本地企業共引共用博士實施辦法》能夠有效促進博士的引進、成長和留存?

姜曉:
感謝您的提問。《實施辦法》出臺前,我們對科技型企業人才引進問題開展了調研,尤其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博士引進面臨兩大難題:一是難以找到與企業需求精準匹配的專業人才,二是企業給與的人才待遇較低,缺乏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同時科技型中小企業又處在產品研發生產的關鍵階段,對專業人才有迫切需求。所以結合我市實際擬定了《實施辦法》,政策將從以下4個方面促進博士的引進、成長和留存。
一是為引進博士提供明確政策法律保障。通過政府監督,共引共用博士、省實驗室、合作企業簽訂三方協議,明確服務期限、科研成果歸屬、收益分配以及各方權利義務等事項,確保三方之間的合作有明確的法律保障。
二是為引進博士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實施辦法》中明確了共引共用博士可疊加享受省實驗、合作企業及地方三方引才待遇,包括省實驗室按照助理研究院標準每人每年發放20萬元(稅前)基本工資,合作企業承擔每人每年不少于20萬元(稅前)績效工資等,明確引進博士最低工資標準。
三是為引進博士建立全面職業發展通道和晉升機制。讓博士在省實驗室和企業之間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例如,在引進后3年管理期內,引進博士可以在合作企業全職工作,同時人事關系放在省實驗室,并通過合作企業參與職稱評審、晉升,科研成果歸屬根據實際情況三方自行協商,期滿后,由引進博士自主選擇到省實驗室或合作企業工作。
四是為引進博士提供精準的展現自己的平臺。前期《崗位需求目錄》將面向煙臺市行政區域內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征集,經論證后發布,確保引進博士可以充分利用所學專業,發揮自身最大價值。同時支持省實驗室與合作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提供幫助成果轉移轉化平臺。
這個問題我就回答到這里。
主持人:
感謝姜科長,提問環節就到這里。
各位記者朋友!
煙臺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需要強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撐。剛才,三位發布人對兩個《辦法》的制定過程、主要內容和特色亮點進行了詳細介紹和深入解讀。希望大家充分發揮優勢,深入挖掘政策的創新優勢和鮮活案例,采取多樣化的形式、可視性的表達,及時、準確、全面解讀好這些務實舉措的核心內容,充分激發推動政策加快落地見效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家如果還有其他需要采訪的內容,會后可以聯系背景材料里提供給大家的聯系人。
本場發布會就到這里。感謝三位發布人,謝謝記者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