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
鄒 翔 本報評論員
單士兵 重慶日報評論員
鄒翔: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新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入選。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以保護非遺為核心,作為重慶的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這個文化生態保護區有什么“人無我有”的獨特魅力?
單士兵:山奔綠浪,雄渾蒼茫;水流碧玉,婉轉蕩漾;古寨星羅,千姿百態。武陵山區既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也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一曲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節奏明快、愉悅自得,啰兒調唱出土家人的熱情和樂觀;一塊酉州苗繡,花紋稠密、富麗堂皇,繡出苗族姑娘對自然萬物、生命規律的感悟體認;一首“南溪號子”,聲調高昂、氣勢如虹,吼出南溪河流域人民跨越高山峽谷的豪情、勤勞篤行的本真;一碗黔江綠豆粉,口感軟糯、清香怡人,制作技藝煨煮了千年時光……非遺的獨特性就在于,它內嵌于社會語境和生活日常之中,凝結著審美趣味、精神內涵和文化記憶。武陵山區的非遺,講述著巴渝文化的起源,以及巴渝人民適應自然環境的智慧。
鄒翔: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強調保護的整體性、系統性。這就要求在建立統一管理機構、編制保護發展規劃、出臺政策文件等方面,各地要協同合作、同向而行。激發多元主體參與保護、共建生態的內生動力,破除“你保護你的、我保護我的”的壁壘,方能攥指成拳,實現“1+1>2”的效果。
單士兵:唯有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才能讓特色更加凸顯。制度管全局、管長遠,在“生態”營建中具有基礎性作用。當地持續強化制度建設,于2018年實施《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此外,還通過傳承性保護,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項目的活態傳承;通過搶救性保護,對一些已經處于困難狀態的傳承項目采取緊急措施進行搶救;通過生產性保護,兼顧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通過數字化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宣傳和傳播進行迭代升級……不斷織密保護網絡、培厚傳承土壤,才能促進處處見非遺、人人護非遺的氛圍加速形成。
鄒翔: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度內嵌于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中的文化有機體。這就決定了,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必須“見人見物見生活”,避免脫離真實生活場景,防止建造“空中樓閣”。
單士兵:作為新晉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中的特色非遺,在與古為新、與時俱進中,創新架起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橋梁,正通過“非遺+旅游”“非遺+鄉村振興”“非遺+產業”等日益多樣的形式,以越來越有趣的“打開方式”,融入人們的衣食住行。
非遺是一地的文化瑰寶,也能成為富裕一方百姓的產業支撐。在酉陽桃花源景區,舞臺劇《夢幻桃源》融合多種非遺元素,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夏布非遺工坊幫助村民就近就業、居家就業。非遺深度融入一域經濟發展,激活發展引擎、添彩紅火生活,寫就人文經濟學的非遺篇章。
鄒翔:近段時間,重慶的無人機燈光秀很火。當川劇變臉藝術躍上云端、紅藍臉譜在夜幕中絲滑切換,當無人機群在夜空中沏出一盞重慶蓋碗茶、茶湯流轉間點亮兩江夜色,傳統非遺與現代科技碰撞出驚艷火花,啟示我們“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重要關鍵詞是“融合”。做好融合,才能以古人之智慧開今日之生面、以今人之創造予傳統以新生。
單士兵:融合之要,在于找到與當代生活的連接點、找準與當下情感的共鳴點,讓人們體會到文化帶來的美感和愉悅。既保護非遺,也保護孕育發展非遺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才能更好發掘非遺的美學價值、喚醒非遺的文化精神。把傳統與時尚、守正與創新、歲月的積淀與年輕態的表達貫通起來,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中華文化瑰寶,這是讓非遺煥發別樣光彩的必由之路,也能涵養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
鄒翔: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從二十四節氣、太極拳,到送王船、春節,越來越多中國非遺跨越山海,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向世界展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非遺連同非遺的保護實踐一道,成為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寶貴財富。
單士兵:前不久,重慶市非遺保護中心發布了2025年10條非遺特色旅游線路,為游客鋪展開一張沉浸式體驗巴渝文化根脈的立體地圖。每一個區域都立足自身實際探索文化保護傳承的方式方法,讓每一項非遺都展現勃勃生機,神州大地的文化圖景將更加光彩奪目。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