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吧,黃河!掀起你的怒濤,發出你的狂叫!”
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這首1939年延安窯洞中寫就的《黃河大合唱》,一次次震撼演繹,奏出了跨越時空的回響。
經典常演常新,因為不僅流淌著扣人心弦的旋律,更鐫刻著苦難輝煌的歷史記憶,傳承著永不磨滅的偉大抗戰精神。
“每個音符就像一顆子彈,射到敵人的胸膛。”雖不能縱橫沙場,詩人、作曲家以筆為槍,振奮了人民的斗志。“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筆觸所及,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
“這是用全中國的旋律寫成的。”從山西民歌,到陜北音樂,再到船工號子,天南海北的音符匯于一爐,何嘗不是全民族抗戰的深刻注腳!億萬同胞團結一心,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
歷史無言,音樂有聲。一部作品長演不衰,在于穿越古今的感染力;一種精神永世長存,在于歷久彌新的影響力。當年輕一代脫口而出“風在吼,馬在叫”,無形而有力的精神力量,也在時間長河中得以賡續傳承。
壺口瀑布永奔騰。80多年前,船工在這一帶與狂風惡浪搏斗的場景,點燃了光未然的靈感之火,寫就《黃河大合唱》歌詞。今天,艄公與纖夫逐漸隱退,但“旱地行船”融入實景演藝,文旅融合讓土地生金;兩岸綠樹成蔭,生態底色愈發鮮明……黃色浪花、綠色山巒、紅色文化,為黃河兩岸點染出一幅全新的發展畫卷。
三次主持召開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座談會,提出“創作好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強調“齊心協力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習近平總書記為母親河的永續發展科學謀劃,九曲黃河激蕩起雄壯的時代交響。
硝煙早已散去,征途仍在繼續。堅定信念干,毛烏素沙地八成染綠,即將成為全球首個消失的沙漠,一代代治沙人書寫“人進沙退”的傳奇;下好協同棋,寧夏、四川促成黃河跨省域用水權交易,山東深化對口援助青海,彰顯“同飲黃河水”的深情厚誼;不顧困難闖,河套灌區推廣信息化改造,太行山脈培育“東數西算”支點,以科技賦能實現動能轉換……新的大合唱,高質量發展是主旋律。
從救亡圖存到民族復興,歷史使命隨時代發展而不斷演進,但愛國的情懷不會過時,奮斗的力量不會衰退,團結的意義不會消減。
放在更遠的時間鏡頭中看,黃河是滋養萬物的母親河,也是災害頻發的憂患河。千百年來,在克服水患中磨練出的自強不息精神,成為中華民族迎難而上的精神密碼和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強大底氣。
今天,黃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增強,但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仍待加強;脫貧取得勝利,而共富仍須努力。當今世界,和平成為共識,但新的動蕩變革正在演化……前無古人的事業不會一馬平川,“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警醒言猶在耳。行進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我們必然會遇到風險挑戰,也唯有在披荊斬棘中成就事業。
兩年前,指揮家李心草慎重接過冼星海留下的指揮棒,執棒演繹《黃河大合唱》。“隔空交接”,象征著薪火傳承。將堅定的信仰、頑強的意志、必勝的決心銘刻在過往的史冊里,更要聚力于當下的行動中——
“當心啊,別偷懶!拼命啊,莫膽寒……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7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