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8月21日訊 有這樣一群醫生,他們面對的不是具象的傷口,而是心靈的“褶皺”;他們開具的不僅是處方,更是理解與希望。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醫療六科副主任、主治醫師張衛衛,就是其中的一員。從業多年來,她的診室永遠亮著一盞為情緒迷途者守候的燈,她的腳步穿梭在深夜急診的焦灼里、度量在病房日常的細碎中……她用專業拆解病痛的密碼,用溫情搭建信任的橋梁,讓被疾病困住的心靈,重新獲得生的力量。

用耐心拆解情緒的“炸藥包”
情緒的失控往往像引線燃燒的炸藥包,稍不留意便會引爆更深的傷害。在精神科急診這片直面沖突的前沿陣地,耐心與溫柔,恰是拆解情緒危機的關鍵。一天張衛衛值夜班,晚上十二點左右,急診室迎來了一對激烈爭吵的中年夫妻。妻子王女士(化姓)曾因焦慮癥住過院,易受刺激,情緒波動大,當晚,夫妻二人因家庭瑣事發生爭執,丈夫在情緒激動時未能有效控制語言,無意間觸及了王女士的敏感點,導致她情緒瞬間崩潰,癥狀急劇加重,焦慮難以自持。把妻子送到醫院后,同樣在氣頭上的丈夫竟不管不顧地獨自駕車離開。在了解事情經過后,張衛衛首先安撫王女士坐下,幫助她平復情緒,并認真評估王女士當下的情緒狀態和潛在風險。然后又從王女士那里要來其丈夫的聯系方式,反復溝通后其丈夫才不情不愿地返回醫院。待雙方劍拔弩張坐定后,張衛衛分別傾聽了夫妻雙方的訴說,不僅共情王女士的痛苦與憤懣,也理解其丈夫的無奈與懊悔。在雙方情緒相對穩定后,張衛衛又慢慢引導二人溝通,幫助丈夫認識到言語的“殺傷力”,也引導妻子表達疾病狀態下的真實需求和感受。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勸導和調解,籠罩在王女士臉上的陰霾逐漸散去,焦慮和驚恐情緒得到了有效緩解;其丈夫緊鎖的眉頭也舒展開來,眼神中充滿理解與疼惜,來時針尖對麥芒的冷峻氣氛,此時被包容和體諒所取代。最終,夫妻二人手拉著手,有說有笑地離開了醫院,面對張衛衛的相送,王女士更是一步三回頭地連聲道謝。
精神科醫生是心理疾病的治療師,又何嘗不是情緒失控的調解員。像這樣的不眠之夜,張衛衛工作以來經歷了很多,這不僅是對她專業能力的考驗,更是對耐心與溝通藝術的挑戰。同時,這個真實的病例也告訴我們,當情緒障礙患者出現急性發作或家庭沖突加劇病情時,家人的理解和包容非常重要,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更為關鍵。
關愛讓患者從絕望到新生
說到患者,張衛衛每一個都放在心上,從病情診斷到日常治療,總想著怎么能讓他們少些痛苦、多些安心,哪怕是再小的細節也從不馬虎。“要說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前些天剛住院的一位男患者,20歲出頭,來的時候手上纏著滲血的紗布,眼神驚恐,胡言亂語。” 回憶起患者剛入院時的樣子,張衛衛至今心有余悸。這個男孩患有精神分裂癥,存在嚴重的幻聽和被害妄想,他的耳邊總有一個聲音在反復教唆:“快把自己的手砍掉,不然就叫你死!”“快把自己的腿砍了,不聽話死定了!”在病態思維的驅使下,男孩頻繁自殘,被家人強行送來醫院時,他左手的好幾根手指已經被自己硬生生砍掉了。不是家人發現及時,他甚至準備好了麻藥,要將自己的雙腿鋸掉。
在急癥期病房對男孩實施一級護理,張衛衛與科主任、同事們一起為男孩制定治療方案,一邊醫治他的心理疾病,一邊護理他手上的傷口。男孩病情嚴重,對治療工作非常不配合。轉機還要從一本書開始,張衛衛發現這個男孩很喜歡看書,特別是人生哲理方面的書籍,他時常對著書喃喃自語,饒有興趣地反復翻看。張衛衛便試著從書中的故事說起,陪他聊里面的人物,共同感悟那些充滿哲理的文字……慢慢地,男孩從最初的沉默抗拒到偶爾點頭回應,再到后來主動分享書中的情節,對張衛衛的信任也在一頁頁紙張間悄然建立。他開始聽從醫生護士的話按時服藥,也能參與到科室患者的互動和娛樂中,幻聽的“噪音”逐漸減弱,那個被恐懼裹挾的青春臉龐也終于舒展了眉頭,有了笑容。如今,男孩不僅能平靜地與人交流,眼眸里也重新有了年輕人該有的光——他說,終于聽不到那些可怕的聲音了。
每一個被精神疾病困住的靈魂,都有著“被看見”的渴望。張衛衛的醫者仁心,便藏在這份“看見”里——她不僅治病救人,更用細致入微的關懷為患者搭建起從絕望到希望的橋梁。
“姐姐,這是我家寶寶的滿月照。”看著微信里那個粉雕玉琢的小家伙,張衛衛開心地笑了。照片是她曾經的患者麗麗(化名)發來的,那個曾經在診室里哭著要休學的高三女生,如今已成為了幸福的媽媽。當年,麗麗因學業壓力和人際關系緊張前來就診,是張衛衛用耐心的傾聽、深深的共情和專業的心理疏導,讓她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那之后,張衛衛時不時會接到麗麗的電話,有時是成績下滑的崩潰,有時是微小進步的雀躍,有時是同學關系相處不好的無措……張衛衛總是在耐心傾聽后,給出自己的意見建議。后來,麗麗考上了心儀的大學,畢業后又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再后來,麗麗戀愛、結婚、生子……在與麗麗的牽系中,張衛衛幾乎見識了她人生的每一個重大時刻,她陪著麗麗成長,成為了麗麗無話不說的知心大姐姐。
那抹笑是專業里藏著的溫柔
真正的醫者,從不只憑技術行走,更以溫度抵達人心。在精神科這片需要“療愈心靈”的特殊領域,張衛衛的笑容,成為了專業之外最動人的“療愈劑”。
在精神科待久了,張衛衛見過太多被痛苦困住的靈魂。有人把自己鎖在黑暗里,拒絕任何光亮;有人用尖銳的刺包裹自己,實則怕被傷害。而她的笑,像一縷溫暖的陽光——面對患者家屬“我必須陪床”的固執,她笑著說“您陪三天,不滿意我再想辦法”,讓焦慮的母親在觀察中放下心防;面對情緒失控的患者,她笑著遞上一塊薄荷糖,讓緊繃的空氣先松快半分……
同事們說,張衛衛的笑有“魔力”,那不是敷衍的職業微笑,而是真的在傾聽、在共情——她眼里的光跟著患者的情緒起伏,嘴角的弧度藏著“我懂你”的體諒。就像張衛衛常說的:“我們治的是病,但面對的是人。他們或許記不住我開的藥名,但會記住某個瞬間。我要讓他們明白,他們不是獨自面對病痛,有我,一直和他們在一起。”
在精神科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張衛衛面對的不僅是疾病,還有被病痛擊碎的心靈和家庭。她用專業和溫度,讓患者在絕望中看到希望,讓家屬從焦慮轉為信任,讓每一個被疾病困住的人都相信,總有一束光,會散發溫暖,為他們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