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七夕節,以“同渡歲月 喜逢溪山”為主題,貴陽孔學堂2025(乙巳)年“中華婚禮”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正式舉行。來自中國貴州、四川、北京、山東、江西等地,以及越南的18對新人身著傳統婚服,在至圣先師的見證下,在大成殿前執手盟誓,以“共登喜堂、傳席跨鞍、拜堂合巹”等古禮完成生命中最隆重的儀式。

貴州民族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兼學科辦主任、科研處處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貴州省省管專家、貴陽孔學堂活動顧問龔德全致辭,現場為大家闡釋了傳統婚儀深意及“家禮”與時代價值。他介紹,舉辦莊重典雅的中華婚禮是一次“價值的回歸”與“精神的喚醒”,婚禮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共同參與到“生生不息”的偉大創造中來,籍由婚禮,新人們要完成從“承”到“啟”的角色轉變,這也是婚姻所賦予最莊嚴的“成人禮”。
禮樂啟新篇,婚姻如樂章。隨著“金聲”敲三下,一場融合中華古禮與黔地風韻的婚典,在七夕星河的見證下緩緩啟幕——





舞者衣袂飄飄,翩躚間起樂弄舞拉開序章。經過“下聘回聘”環節后,在古樂的合鳴中,新人循古制行“整衣正冠”禮,父母親手為兒女撫平衣襟、端正冠戴,細微動作間流淌著血脈相承的祝福。在執禮官渾厚的唱禮聲中,新人共執紅綢繡球步入禮儀廣場,最富意象的是“傳席跨鞍”環節,新人踏紅毯而行,輕跨馬鞍,司儀高呼“平安”。隨后,新人以銅匜沃盥,清泉凈手間再現《儀禮》“奉匜沃盥”的尊禮傳統。





“拜堂合巹”是婚禮中最重要的環節,新人面朝大成殿,“一拜天地,敬謝化育;二拜高堂,叩謝親恩;夫妻對拜,甘苦同享!”在躬身作揖中,新人們相視一笑間,是穿越千年的舉案齊眉。合巹一體,同甘共苦。新人共飲合巹酒環節,更是“甘苦與共”的永恒承諾。隨后,新郎解下新娘鬢間定情紅纓,各取一縷青絲封存于錦囊,“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的古老誓言在此刻具象化。

新人共書婚帖環節別具匠心,婚帖由中網書聯楷書委員會委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貴州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貴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胡曉雨先生所書,祝愿新人家庭和睦,夫妻和順。而新人的印章由貴州民族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一級美術師趙文先生親自篆刻而成,方寸之間,滿載祝福。新人鄭重在婚帖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并加蓋印章,寓意同心永結。




“執子之手,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執子之手,夫復何求!”新人執手相望,誓言聲震殿宇,在眾親友的見證下,新人們緊握彼此的雙手,許下一生的承諾。演員們隨后以一首《桃夭》相賀,詩韻瑯瑯中,吉祥人向觀禮者拋灑喜果,祝愿新人早生貴子、金玉滿堂、五谷豐登、家業興旺。
新娘NGUYEN THI YEN LY來自越南,作為留學生在貴陽與新郎相遇,這對異國夫妻在充滿中華韻味的孔學堂體驗了這場浸潤傳統禮儀的中華婚禮。NGUYEN THI YEN LY說:“之前我在越南看過中國的電視劇,我很喜歡中國文化也很喜歡中國的婚禮儀式,這一次體驗完婚禮流程我很開心。”新娘李遠芳是孔學堂的粉絲,一直關注孔學堂的活動,如今七夕佳節,在孔學堂參與傳統婚禮儀式,這讓她感覺到無比榮幸,她說:“希望孔學堂在一場場的活動中,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傳承下去!”新娘楊穎與新郎雖然領了證,但此前并未舉行過儀式,楊穎說:“婚禮是婚姻的開始,能夠在孔學堂舉辦這樣一個有意義的婚禮,讓我收獲到滿滿的幸福。我覺得這樣移風易俗的活動不僅非常隆重并且值得提倡的,比個人辦婚禮更有意義和價值,我也不會再辦其他儀式了,希望更多人參與進來。”


婚禮儀式雖畢,但文化體驗仍在延續。今年,孔學堂特別打造了“婚俗+七夕”的雙重文化盛宴。新人與賓客可以在孔學堂沉浸于六大傳統巧藝:浮針驗巧——繡花針浮于水面如舟渡銀河;穿針比巧——孔針與彩線再現“乞巧”古風;同心佩囊——親朋好友共縫香囊,把心意藏進針腳,把傳統帶在身邊;同心共拓——用紙墨拓印古老紋樣,把文化印記和美好回憶帶回家;同心共剪——每一刀都是默契,每一折都是深情;投你所好來——傳統投壺游戲不僅考驗手感,更寓意“心意相通”。



婚俗藝術展區同樣引人入勝:黔繡與婚俗相織出一幅別樣的文化,黔繡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苗繡絕技,苗家傳說中在絲線間重生。除了賞文化,市民游客還可以品小吃,作為喜宴更是味覺與文化交融:都勻毛尖、遵義紅,市民游客在茶香中感受貴州茶文化和“以茶敬客”的傳統禮儀,明代“戀愛豆腐”經六百年傳承、黔味喜餅融合本地風味與祝福心意,另外還有將儒家文化融入特調飲品的“杏會大咖”咖啡和陽明文創產品呈現。感興趣的市民游客可在8月30日15點之前自行前往孔學堂禮儀廣場參與文化體驗。
此次活動由中共貴陽市委宣傳部、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貴陽市精神文明辦主辦,貴陽孔學堂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承辦,旨在以傳統婚儀為鮮活載體,融合貴州特色文化基因,引導青年樹立正確婚戀觀與家庭觀,著力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過節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