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蘇新聞網/阿克蘇地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呂娜 通訊員 朱蕓蕓
九月的庫車市龜茲小巷,晨光剛漫過雕花的窗欞,“有你有故事”旅拍店的木門就被推開了。“00后”店主黃星星正踩著小板凳,給貨架上的艾德萊斯綢披肩撣去浮塵,貨架前,來自江蘇的游客李女士正對著鏡子比劃一件靛藍色的刺繡馬甲——這樣的場景, 從清晨到日暮,是龜茲小巷旅游旺季里最尋常的畫面。
“去年十月第一次來,就被龜茲小巷‘勾’住了。”黃星星擦著相機鏡頭笑言。現在她已經在此經營旅拍店近一年時間。說話間,她便帶著李女士穿梭在小巷里選景拍攝。“最多一天接10多組客人,從黑龍江到海南,甚至還有外國游客,大家都想把龜茲風情裝進相冊,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媒體上,把這份美好傳遞出去。”額角的汗珠順著她的笑靨滑落。
龜茲小巷的熱鬧,是阿克蘇旅游熱度的縮影。同樣的熱鬧也在天山托木爾景區大峽谷上演。“看這鹽巖喀斯特地貌,比課本圖片震撼十倍!”身著民族服飾的講解員張瑞,正給圍攏的游客介紹巖壁褶皺。這位來自甘肅張掖的姑娘,入職兩年手機相冊存了上萬張峽谷照片,“第一次見雅丹、丹霞、鹽丘底辟構造同框,激動得整宿沒睡。”如今,她每天要接待多批游客,有帶地質課本的學生,有扛器材的攝影師,還有自駕而來的退休夫妻。
在大峽谷游客服務中心,幾位上海游客跟著學跳麥西熱甫,明快的手鼓聲里裙擺飛揚。“ 游客來不僅看風景,還學跳舞、嘗烤包子,臨走時和各族朋友互留微信,這才是‘宜游’的真意。”張瑞的話,道出了阿克蘇文旅的深層魅力。
阿克蘇的“宜游”源于旅游資源厚實的“家底”。這里坐擁得天獨厚的文旅資源,浩瀚沙漠、蒼茫戈壁、蔥郁綠洲、逶迤雪山交織成自然畫卷,絲路古道、龜茲文化沉淀出人文底蘊。近年來,地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旅游興阿”戰略,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文旅產業“強”起來、城市名片“亮”起來。以“絲路古龜茲 神奇阿克蘇”為品牌,持續擦亮文旅名片,庫車市熱斯坦街區躋身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三生百間里民宿摘得“全國甲級”稱號,“5·19中國旅游日”、多浪龜茲文化旅游節等活動全年不斷檔。更亮眼的是“破圈”宣傳,“熱娜局長說沙雅”等網紅賬號圈粉千萬,《奔跑吧》《追星星的人》等欄目取景造勢,杭州直飛阿克蘇的主題航班成“空中名片”,“阿克蘇號”“托木爾號”旅游專列載著游客穿行南北疆。
暮色中的龜茲小巷,燈籠次第亮起。黃星星的旅拍店仍在忙碌,來自廣東的一個家庭剛拍完全家福,一家人都穿著華麗的民族服飾,衣袂上的刺繡在光影里輕輕晃動,“明年要帶著爸媽來,聽說冬天的阿克蘇,雪山和胡楊一樣美。”年輕的媽媽抱著孩子開心地說。不遠處馕坑飄出大馕的香氣,與游客歡笑聲交織,成了“宜游”阿克蘇最動人的夜曲。
從龜茲古韻到峽谷奇觀,從舌尖美味到民俗風情,如今的阿克蘇正以多元魅力,成為越來越多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這里已然從秘境走向臺前,成為全國游客心中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