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中午12時許,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志愿軍老兵南啟祥微微挺直腰板,右手再一次舉起那把陪伴他多年的軍號。
隨著運送第十二批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的車輛緩緩經(jīng)過,這位九旬的老人左手握拳,用全身的力氣吹響軍號。號聲響亮、激昂、充滿力量,久久回蕩在陵園上空。“戰(zhàn)友們,歡迎回家。”南啟祥幾乎是喊著說。
9月12日,志愿軍老戰(zhàn)士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門口迎接運送志愿軍烈士遺骸的車隊。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這是一場跨越七十多年的“重逢”。
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南啟祥擔(dān)任司號員時,曾一次次吹響沖鋒號,戰(zhàn)友們聞號而動,勇往直前。如今再次吹響軍號,南啟祥說:“過去吹的是沖鋒號,今天吹的是勝利號。這是他們最熟悉的聲音。”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5周年,我國已迎回12批1011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于我們,他們是英雄;于老兵,他們是戰(zhàn)友,是盼了七十余載,終得歸家的親人。
早在幾天前,得知志愿軍烈士遺骸即將回國的消息后,南啟祥就拿出珍藏已久的軍號,擦了又擦,試了又試,一首曲子每天要練好幾遍,就為了用最好的狀態(tài)吹響軍號,接戰(zhàn)友回家。
9月12日這天,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來了許多志愿軍老兵。92歲的楊天銀平時要坐著輪椅出行,但他還是執(zhí)意跨越1200多公里,從江蘇徐州趕來。在現(xiàn)場,他和98歲的蹇兆增、93歲的楊培善再一次唱起《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歲月在他們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記,卻從未消解他們對戰(zhàn)友的牽掛。“我們是親密的戰(zhàn)友,他們回來了,我們必須見上一面。”楊天銀說。
96歲的程茂友也來了。他手里捧著一個特殊的“信物”,那是幾天前他參加“九三閱兵”時拍攝的一張照片。這次來,他想完成一個特殊的“約定”。“我是帶著戰(zhàn)友的遺愿去的北京。”程茂友說,“來這里我想告訴戰(zhàn)友,祖國強大了,他們?nèi)缭噶恕?rdquo;
南啟祥和曹家麟都來了,他們同年出生,都是15歲就上了戰(zhàn)場。兩雙布滿歲月痕跡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你多大了?”一位輕聲問。
“我90了。”另一位笑著答。
“咱倆一邊大!”
“難得相見啊,保重身體,好嗎?”
沒有更多言語,他們緊緊握手,繼而深深擁抱。歲月染白青絲,但血與火淬煉的戰(zhàn)友情,永遠(yuǎn)不變。他們許下新的約定,明年,他們還要來接戰(zhàn)友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