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萬粉絲背后:“韋神”走紅是喜是憂?
高考前夕,北大"韋神"韋東奕開通社交賬號,一條4秒的自我介紹視頻,眨眼間就吸粉2000多萬。這陣仗,直接把互聯網攪得沸沸揚揚——有人拿他當高考錦鯉瘋狂許愿,有人瞅準商機蹭流量撈金,“韋神”賬號走紅,到底是喜是憂?
韋東奕的走紅并非偶然。2021年,他手提礦泉水和饅頭接受采訪的視頻在網絡上爆火,其質樸的形象與卓越的數學才華形成強烈反差,被網友尊稱為“韋神”“北大掃地僧” 。此后,他在數學領域的杰出成就,如兩次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滿分金牌、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金獎等,進一步鞏固了他在公眾心中的學術偶像地位。然而,伴隨熱度而來的是諸多網絡亂象,偷拍視頻、惡意剪輯、營銷號冒名“韋東奕嚴選”售賣商品等行為屢見不鮮,嚴重侵犯了他的肖像權與個人隱私。此次家人協助他開設賬號,本意是“建立一個真實可控的窗口”,避免其形象被惡意消費,同時也希望通過分享數學相關內容,促進學術交流。
賬號開通后,迅速引發了流量狂歡。評論區秒變“高考許愿池”,“接數學高分”“沾韋神喜氣,高考上岸”等留言鋪天蓋地,反映出大眾對學術成就的向往,但也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將韋東奕神化,把賬號當成了獲取好運的“玄學工具”。與此同時,各類蹭流量、惡意營銷的行為也接踵而至。“韋東奕嚴選”等假冒賬號紛紛涌現,利用韋東奕的知名度售賣商品,瘋狂吸金;一些自媒體博主則抓住韋東奕的牙周病大做文章,裝模作樣地“診病”,甚至無端指責北大對其健康關心不足,將學術人物的生活細節過度曝光,引發無端猜測和輿論風波。這些行為不僅侵犯了韋東奕的合法權益,也擾亂了正常的網絡秩序。
在流量至上的時代,人們往往更容易被熱點和話題吸引,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價值。真正的學術精神被娛樂化、商業化的浪潮所淹沒,網絡成了一個追逐眼球和利益的戰場。我們需要反思,對待像韋東奕這樣的學術人才,究竟該持怎樣的態度?是將其視為流量密碼,肆意消費,還是尊重其學術成就,為其提供一個安靜的研究環境?
韋東奕代表的是純粹的學術追求,他的社交賬號本應是傳播數學知識、激發大眾對科學熱愛的窗口。希望在這場流量狂歡過后,網絡能回歸理性,讓韋東奕能夠在不被打擾的環境中繼續探索數學的奧秘,也讓我們的網絡空間多一些對知識的尊重,少一些浮躁與功利。(作者:鄒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