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好寓意成為高考重負擔
高考前夕,小吳的生活被針線與彩線填滿。為給即將高考的外甥女小橙送上特別的祝福,她耗時兩周鉤織了一束“寓意之花”:象征“一舉奪魁”的向日葵、暗含“指定成(橙)”的橙瓣、寓意“易如反掌”的粉掌,還有期許“錦繡前程”的繡球花、祝愿“馬到成功”的馬蹄蓮以及代表 “蟾宮折桂”的桂花。制作過程非常繁復,每一根都需單獨塑形、包裹、組裝,繁復的工序考驗著耐心。不只如此,小吳還遵循老家“舅中”(就中)的諧音習俗,精心準備了裝滿粽子、提子、橙子等“諧音梗”禮物的送考禮盒,還準備了211元和985元的紅包,寄托對小橙考入名校的期盼。
小橙的母親同樣不遺余力,一襲紅色旗袍寓意“旗開得勝”,印有耐克對鉤標志的衣褲寄托“做題全對”的心愿,不同顏色的頭花更是將“一路綠燈”“鴻運當頭”等美好寓意盡數囊括。這些充滿儀式感的行為,無一不展現著親友對考生的深切關懷,也折射出高考季中人們對好寓意近乎偏執的追求。
高考求個好寓意,本是人之常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諧音、象征等元素早已融入生活,成為情感表達與美好祝愿的載體。高考作為人生重要節點,親友通過各種寓意物件傳遞祝福,本質上是情感的寄托與表達,承載著溫暖的期許。然而,當這份對好寓意的追求逐漸走向極端,便脫離了祝福的初衷,演變成沉重的負擔。
這些充滿寓意的祝福看似溫暖,實則可能成為心理枷鎖。有心理咨詢師指出,過度張揚的親情表達,容易在潛意識中強化“考試決定命運”“必須成功”等暗示。青少年在渴望被關注的同時,對過度關懷十分敏感。家長的焦慮、親友的殷切期盼,會通過表情、言語等細節不自覺地傳遞給考生。當考場外充斥著夸張的送考儀式,當家中堆滿寓意深刻的禮物,考生感受到的不僅是祝福,更可能是“不容有失”的巨大壓力。這種壓力會加重他們本就緊張的情緒,甚至影響考試發揮。
對高考好寓意的過度追求,正衍生出諸多不良現象。商家敏銳捕捉商機,推出各類高價“高考吉祥商品”,從定制文具到祈福掛件,從寓意服飾到豪華送考套餐,讓不少家庭在經濟和精力上不堪重負。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行為逐漸偏離理性,出現審美偏差與價值扭曲。男教師穿旗袍送考、家長租馬送考寓意“馬到成功”,這些荒誕行為看似是為了討彩頭,實則是對傳統習俗的異化。它們不僅未能真正傳遞祝福,反而成為一場博眼球的鬧劇,折射出社會群體在高考壓力下的集體焦慮與盲目跟風。
追根溯源,這種對高考好寓意的過度追捧,源于社會對高考的過度重視以及人們對成功的單一認知。在“一考定終身”的觀念影響下,高考被賦予了遠超考試本身的意義,承載著家庭的期望、個人的前途。人們試圖通過各種寓意行為,為高考增添一份“確定性”,緩解內心的不安。但這種做法恰恰本末倒置,忽視了高考本質上是對知識與能力的考查。過度依賴寓意,不僅會弱化對學習過程的重視,更會讓學生形成“靠運氣而非實力”的錯誤認知,這種思維一旦延續到未來生活,將阻礙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
高考求好寓意的初衷值得肯定,但我們必須把握好“度”。家長和親友應將關注重心從外在儀式轉向考生的內心需求,給予他們情感支持與實際幫助;社會也需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其功利色彩,引導大眾樹立多元的成功觀。唯有如此,才能讓高考回歸本質,讓美好的祝福真正成為考生前行的動力,而非沉重的負擔。(作者:關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