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次高考的梁實:悅納不一樣的人生和選擇
2025年夏季高考已經開啟,58歲的梁實第29次踏入考場。這位出生于1967年、1983年首次高考,此后歷經成家立業仍未放下大學夢的“高考釘子戶”,以自己的“鐵腦殼”行為,在網絡上引發了不少爭議。其看似偏執的堅持背后,折射出的是個體對生命價值的獨特追尋,也引發了我們對社會包容度與人生多元性的深刻思考。
長久以來,高考被賦予“改變命運”的神圣色彩,成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通道,這種集體認知在梁實心中生根發芽,演變為跨越數十年的執念。但同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自我實現是人類最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梁實反復沖擊高考,本質上是在物質生活穩定后,對精神層面自我超越的執著探索。即便這份執著在他人眼中與常規人生路徑相悖,卻也是他實現自我價值的獨特方式。
社會的進步,本質上是對多元價值不斷包容與整合的過程。回望歷史,無論是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歸隱,還是徐霞客窮極一生游歷山河,這些與時代主流選擇背道而馳的人生,最終都成為文化星河中閃耀的光點。在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意識到,所謂“正常”的人生軌跡,不過是社會規訓下形成的普遍認知,而真正的文明進步,恰恰體現在對“非常規”選擇的尊重與接納。梁實的堅持或許不符合世俗對“功成名就”的定義,但他用行動證明,人生的價值從不由年齡、結果或他人評判來定義,每個個體都有權書寫屬于自己的生命敘事。
值得警惕的是,當網絡輿論將梁實的選擇簡化為“炒作”“偏執”時,暴露出的是社會認知的狹隘與浮躁。這種輕易否定異己的思維慣性,與文明社會倡導的包容性背道而馳。就像生態系統中,每一個物種都有其獨特的生態位,人類社會的活力同樣源于多元價值的共生。若以單一標準衡量人生,強行將所有人納入同一價值框架,不僅會壓抑個體的創造性,更可能導致社會創新能力的衰退。從這個意義上說,接納梁實的選擇,實則是守護社會的多樣性與生命力。
在個體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突破傳統人生劇本的桎梏,選擇間隔年探索世界、投身冷門領域潛心研究,或是在中年重新規劃職業方向。這些選擇或許不被當下理解,但正是這些“不一樣”,推動著社會不斷突破認知邊界,走向更廣闊的未來。梁實的故事,恰似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對多元價值的包容程度,也提醒我們:真正的文明社會,應當是一個允許“慢生長”“逆生長”的社會,是一個能讓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綻放光芒的社會。唯有放下偏見,以開放的胸懷擁抱人生的萬千可能,我們才能共同構建一個更具溫度與生命力的世界。
梁實在個人賬號發聲,對能夠自選科目的新高考模式“充滿熱情”,希望在今年結束這場漫長的征程。不贊成者有不送祝福的權利,但也應該學會尊重和悅納他人的選擇。(作者:關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