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適宜技術
疫情發生以來,中醫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注。據媒體報道,疫情期間湖北省中醫院全部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效率高;臨床診斷病例中,有效率高。
經此戰“疫”,社會大眾對中醫藥及其適宜技術認可度進一步提升。不少業內人士指出,中醫藥行業發展迎來春天。
一根銀針扶正固本強療效
針灸作為中醫藥適宜技術之一,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針灸通過針刺穴位、疏通人體經絡的方法,在康復醫學以及一些內科診療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一根小小銀針對于治療新冠肺炎確診病人也有著自己的貢獻。在援助武漢期間,廣東省中醫院醫療隊醫生就使用針刺治療方法,一些重癥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得到了改善。醫生還使用熱敏灸的方法,利用腧穴經絡調固作用扶正祛邪、平衡陰陽、調節臟腑,對新冠肺炎病人的治療有著積極作用。
臨方炮制讓中藥不再是難題
與針灸一樣,傳統中醫藥的膏、丸、散、丹等中成藥的臨方制作也是中醫適宜技術之一,它可以為患者提供極為便捷的醫療服務。中藥炮制是中醫藥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臨方炮制根據藥物性能和治療需要,通過個性化加工增強藥效,確保了中藥臨床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由于各種原因,目前絕大多數中醫醫院都已經不再有臨方炮制。
在上級部門和醫院的指導下,中醫醫生和藥劑師通過查閱古書文獻、深入基層、外地走訪等多種方式,根據臨床需求,對一些已經失傳、卓有特色的臨方炮制方法進行整理和挖掘,形成了特有的臨方炮制體系。在現實中,有不少病人難以服用中藥湯劑,膏、丸、散、丹等中成藥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中醫藥發展更接地氣
“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早期,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中醫通過總結中醫藥治療病毒性傳染病規律和經驗,深入發掘、結合臨床實踐,形成了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偉大貢獻,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瑾根據累計確診和累計治愈等公開數據測算,依據病程嚴重情況和療程長短,輕癥花費約0.8萬元/人,重癥約3萬元/人以內。若不包括醫療隊伍自身費用,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花費約相當于西醫治療費用的30%至40%;采用中醫治療,花費相當于單純西醫治療費用的20%至30%。
因此,作為中醫藥發源地的中國,必須重新確立中醫藥重大戰略地位,全面振興中醫藥,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中西并重的新型醫療衛生保健體系,充分發揮集成優勢和比較優勢,為人民健康造福。
中醫藥行業“互聯網+”加速推進
政策加持下,中醫藥行業“互聯網+”正加速推進。尤其2020年,在疫情防控中,中醫藥療效顯著更明確了行業觸網信心。
隨著數字化推進,中醫藥互聯網產業鏈正在逐步形成,從診前防未病,到診中治療,從診后康復到醫藥零售,從院內到院外,為用戶提供貫穿生命全周期、覆蓋健康全場景的中醫藥產品及服務,傳統中醫藥正在煥發新活力。
所以,在不久的將來,中醫藥適宜技術將會越來越重要,資格證書的報考也會顯得非常重要,持證上崗將是國家未來大發展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