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7月9日訊(記者 許加薇 通訊員 王聰 朱彥博 淳文軍)7月9日,“第三次中韓聯合增殖放流活動”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在黃海東西兩岸的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以下簡稱煙臺片區)和韓國仁川同步進行,現場雙方共放流綠鰭馬面鲀、許氏平鲉、黑鯛等魚苗100萬尾。
作為國內外公認的養護水生生物資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此次中韓聯合增殖放流活動以加深中韓海洋漁業領域合作為重要支點,是加強黃海區域海洋生物資源養護,促進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維護共同海域生態友好的重要舉措。
“煙臺片區掛牌以來,在中韓海洋種業雙邊合作機制下促成多個產業深化合作機會,中韓海洋種業技術交流和產業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尤其是海洋種苗貿易實現大發展。”煙臺開發區海洋經濟發展局黨委書記、局長常勝軍介紹,煙臺片區毗鄰黃渤海,與韓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下步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發揮地域優勢,深入開展對韓“雙招雙引”活動。
活動現場,來自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志愿者庒琦表示,第一次參與增殖放流活動感到很有意義,懂得了保護水生生物、愛護大自然的道理,大家應自覺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共建煙臺美麗家園。“我就覺得現在我們對海洋的獲取越來越多,對于海洋保護不但要愛護環境,還要維持生物多樣性,讓海洋充滿生命。”煙臺市民冷傳春說,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多多舉辦,越多越好。

立足海洋特色,專注創新發展。近年來,煙臺片區深耕藍色沃土,圍繞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創新,依托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優勢,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破舊局、趟新路。
近日,全國自貿試驗區第四批最佳實踐案例名單揭曉,煙臺片區“多方聯動構筑海洋生物資源‘大養護’格局”案例脫穎而出,成為全省唯一入選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部際聯席會議“最佳實踐案例”,為全國各地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供了煙臺方案。該案例通過“政企社科”四方聯動增殖放流新模式,構筑起海洋生態“大養護”格局,為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深耕藍色牧場奠定良好基礎。

“我們希望通過注入更多的創新基因,以此獲得激活海洋經濟發展的密碼。”常勝軍介紹,農業生產中,種業就是整個環節的“芯片”,同樣“育苗”就是打開海洋寶庫的秘匙。為此,煙臺片區在全國率先建設“現代海洋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籌建了“中國北繁基地”,形成與“南繁基地”南北協同的戰略布局。建成安源種業、宗哲科技等兩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成立全國首家海洋知識產權中心,在全國率先探索推動“水產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創新”。
據了解,著眼于高層次經略海洋,煙臺片區規劃建設了總面積8.4平方公里的煙臺八角灣海洋經濟創新區,意在打造全國首家以藍色種業為特色、以海洋科創為引擎、以現代海洋產業為方向的國家級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目前,已經構建起了“總部基地+孵化加速器+專業園區”的海洋新興產業培育模式,建成煙臺首家3.7萬平米的海洋項目孵化加速器。先后簽約落地了100億元的煙臺海洋牧場“百箱計劃”經海漁業項目、總投資50億元的“藍鯤號”高端海洋裝備項目和陸基高端三文魚工業化養殖挪威海洋牧場等高端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