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衛生月”話病媒生物防制之——防蜱蟲
2025-04-10 10:14:00 來源: 膠東在線
2025年4月是第37個全國愛國衛生月,今年的主題是“愛衛新篇章,健康‘心’生活”。控制病媒生物密度是愛國衛生運動的重要內容。目前最常見的病媒生物為:蚊、蠅、鼠、蜚蠊和蜱。近幾年煙臺市蜱媒傳染病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發病率呈上升態勢,預防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就要避免蜱蟲叮咬。蜱蟲,俗稱壁虱、扁虱、草爬子,它們的活動范圍不大,常常棲息在樹林、灌木叢等草木茂盛的地方,一旦有牛羊犬等動物或人經過,就會攀附到身上進行叮咬。每年3-10月是蜱蟲的活躍期,尤其驚蟄后氣溫達10℃以上時,蜱蟲開始頻繁出沒。蜱蟲的發育離不開吸食人或動物的血液,堪稱微型“吸血鬼”,吸血后身體會膨脹幾十倍。蜱蟲叮咬不僅會造成皮膚紅腫、瘙癢,還可能引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等多種疾病,嚴重時可致死亡。
預防蜱媒傳染病,重在“防”。煙臺市疾病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防制專家就防蜱措施做簡單介紹。
一、做好防護措施
蜱叮咬危害大,一旦被蜱刺叮后,寄生蜱可在宿主身上長時間吸血卻難以被發現,因此一定要做好防護,避免蜱蟲攀附刺叮。外出盡量避免在草地、樹林等蜱蟲的棲息地長時間逗留坐臥以防蜱蟲叮咬。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區的居民,應當注意家居環境中游離蜱和飼養家畜身上寄生蜱的清理和殺滅工作。如果確實需要進入草地、樹林等蜱類棲息地時請做好個人防護:
1.走主路,蜱蟲很少在這些地方出現。
2.穿長袖長褲,扎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不要穿涼鞋。
3.盡量穿淺色衣服便于查找有無蜱附著。
4.無論是在人體或動物體表,還是在墻面、地面發現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觸,更不要用手擠破,要用鑷子或其他工具將蜱蟲夾死。
5.可在裸露的皮膚涂抹驅避劑,如避蚊胺(DEET,只推薦2歲以上人員使用)等,可維持數小時有效。
6.離開草叢或樹林時,要仔細檢查身體和衣物縫隙褶皺,看是否有蜱叮入或攀附。帶孩子去郊外游玩回來要仔細檢查孩子身上有無蜱附著,尤其是關節窩、頭皮、耳后等不易被發現的地方。
二、叮咬后科學處理
發現被蜱叮咬后應及時處置,切不可生拉硬拽,以免導致蜱的口器折斷在皮膚里。
一是盡快移除蜱蟲,蜱蟲在吸血時會將頭部埋入皮膚,要用鑷子或者專用蜱蟲移除工具,緊貼皮膚夾住蜱蟲頭部,緩慢垂直向上拔除,蜱蟲的頭有倒鉤,強行取出只會越來越緊,所以切勿旋轉或者猛拉,以免蜱蟲口器斷裂留在皮膚內。情況允許時,最好去就近診所或醫院做專業處理。
二是消毒處理,用酒精或碘伏清潔被叮咬部位,避免感染。
三是健康觀察。在接下來的幾周內,密切觀察是否出現發熱、皮疹或其他異常癥狀。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癥狀或體征,應及早就醫,并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以便于醫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