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勞動者心理健康(醫務人員心理健康促進)
2025-04-30 14:36:00 來源: 膠東在線
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3個全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今年的活動主題是“關愛勞動者心理健康”。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醫務人員心理健康促進。
1、醫務人員心理健康問題
醫療工作是一項具有較大挑戰性的職業,由以往單一的看病治療轉為為病人提供生物、心理、社會的全面服務,這就需要醫務人員為此付出更多的精力。與此同時,醫務人員不僅要面對各種病人痛苦折磨和死亡的殘酷現實,又要面對各種各樣病人和病人家屬交往的考驗,使得醫生身心疲勞與耗竭,力不從心,影響工作與個人生活。
除了救死扶傷以外,醫務人員還需要經歷許多的業務考試、相關部門的檢查考核以及自身科研成果,這種心理壓力使他們產生低成就感、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
2、醫務人員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
(1)確保充足的休息與放松,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醫務人員經常要值夜班和加班,這不僅是身體上的勞累,也是心理上的壓力和緊繃,直到下班,緊繃的神經才能夠放松下來。
在保證充足睡眠時間的條件下,也可以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可嘗試跑步、打球、散步、打太極拳、騎車等有氧運動。此外,聽音樂、自我放松訓練、按摩、洗熱水澡、登高望遠等,也有助于緩解疲勞,強身健體,放松身心。
(2)保持良好的心態,給自己留出“冗余”。
對于醫務人員來說,工作壓力過大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壓力過大會帶來很多負面情緒,讓人心煩意亂,容易發脾氣,失眠,沒有食欲。負面情緒就像個炸藥桶,越給它壓力,它就越容易爆炸;讓它宣泄一下,沒了那么大壓力,就不會爆炸了。
因此,當發現自己出現負面情緒時,需要及時調整心態,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接受現實,要給自己留出“冗余”。不過度使用自己的心理能量,如果時時用到100%,就會造成心理過度消耗甚至損傷,平時只需用到80%。在工作時,承擔好相應的責任;在休息時,就好好放松,學會自我關懷與獎勵,培養興趣愛好,將工作與生活區分開來,勞逸結合。
3、院前急救人員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
院前急救是高風險、高壓力的工作,院前急救人員24小時日夜緊張的值班、工作量超負荷、工作中需要時刻準備應付各種危急重患者,工作程序不規律,加之頻繁倒班導致生活飲食無規律,身心消耗極大。不僅有大量的體力勞動,技術性操作和精神負擔,重復性的勞動比例很高,而且從事院前急救一線人員嚴重不足,常年加班,且無擔架員,付出的勞動強度遠要比兄弟單位高很多,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心理壓力,如不能及時排解,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產生職業倦怠,影響身心健康和工作質量。
除了高強度的工作,院前急救人員往往暴露在被無理謾罵、指責甚至肢體沖突的工作環境下,容易導致工作熱情低,成就感少,身心疲乏。另外,院前急救的對象大多為重患者,其中有許多自殺和事故的血腥場面,必然使急救人員產生憂郁、淡漠、懼怕擔憂等壓力問題,甚至使價值觀、人生觀發生改變。長期的心理壓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導,使一線人員缺少沖勁,缺少自信,心煩意亂,對急救工作無所謂的心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缺乏合作精神,勢必對院前急救工作造成極大的影響,最終加重職業倦怠。
(1)學會放松,及時調整不良情緒。
院前急救人員常常處于緊張繁忙的狀態,不管是在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因此,需要讓這根緊繃的“弦”松弛下來。首先,要將工作與休息區分開來。工作時好好工作,休息時好好休息,記得一定要有個界限。其次,可以采用放松訓練,比如腹式呼吸放松、漸進式肌肉放松、冥想放松等,這些方式能夠幫助我們進入放松狀態,達到身體上的松弛和心理上的放松。當壓力過大時,要及時排解不良情緒,可以通過寫日記,將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或者準備一個本子,隨意用文字、繪畫、涂鴉等方式去宣泄情緒;也可以向家人、親友、同事傾訴內心的苦悶,獲取心理上的支持;適當參與一些運動或感興趣的活動也可以緩解壓力和情緒。
(2)調整對急救工作的認知,接納和肯定自我。
醫學不是萬能的,患者的醫療救治,尤其是院前急救并不僅僅是靠醫生個人能力決定的。院前急救人員長期面對充滿不確定的危急醫療救治,應該學會接納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現,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救治患者。此外,還需要調整對救治結果的期待,無論是救治成功或失敗,學會坦然面對,對已經做到的部分進行自我肯定。
內容節選自《職業人群心理健康促進指南》(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職業健康司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