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保健小課堂│帶您認識人類輔助生殖技術
2025-05-07 22:49:00 來源: 膠東在線
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3個全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今年的活動主題是“關愛勞動者心理健康”。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醫務人員心理健康促進。
當自然受孕面臨障礙,人類輔助生殖技術(ART)如同穿越迷霧的燈塔,為萬千家庭照亮生育希望。這項融合醫學、生物學與倫理學的前沿技術,正以科學之力守護生命的尊嚴與傳承。
一、什么是人類輔助生殖技術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是指運用醫學技術和方法對配子、合子、胚胎進行人工操作,以達到受孕目的的技術,分為人工受精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各種衍生技術。
很多市民提到治療不孕不育就想到了試管嬰兒,其實,輔助生殖技術不僅只有試管嬰兒。
人工授精。用人工方式將精液注入女性體內以取代性交途徑使其妊娠的一種方法,也是最接近于自然妊娠過程的輔助生殖技術。根據精液來源的不同,可分為夫精人工授精(AIH)和供精人工授精(AID)。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術。就是通常所說的試管嬰兒,指從女性體內取出卵子,在體外培養后,加入經技術處理的精子,待卵子受精后,繼續培養,形成胚胎時,再轉移到子宮內著床,發育成胎兒直至分娩的技術。主要適用于嚴重少弱畸形精子癥、雙側輸卵管阻塞、卵巢功能不全和子宮內膜異位癥、排卵障礙、不明原因不孕,經常規藥物、手術或反復人工授精治療仍未孕的患者。
二、哪些機構可以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
我國對輔助生殖技術實行嚴格的 “三證管理”—— 需憑結婚證、準生證、不孕不育診斷證明才能接受治療,且嚴禁胎兒性別選擇和代孕。所有合法機構均需通過國家衛健委審批(截至 2024 年全國共 539 家),其實驗室需達到萬級潔凈標準,胚胎操作全程處于恒溫恒濕環境,確保每個環節可追溯。煙臺市目前只有毓璜頂醫院、煙臺山醫院獲批可以開展此類技術。
三、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涉及的相關法律規定
我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明確禁止以任何形式買賣配子、合子、胚胎,代孕協議更屬無效民事行為。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第十二條規定: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必須在經過批準并進行登記的醫療機構中實施。未經衛生行政部門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第十三條規定:精子的采集與提供應當在經過批準的人類精子庫中進行。未經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精子的采集與提供活動。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第二十二條規定: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違反本辦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3萬元以下罰款,并給予有關責任人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買賣配子、合子、胚胎的;(二)實施代孕技術的;(三)使用不具有《人類精子庫批準證書》機構提供的精子的;(四)擅自進行性別選擇的;(五)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檔案不健全的;(六)經指定技術評估機構檢查技術質量不合格的;(七)其他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
在此呼吁廣大不孕不育夫婦一定要選擇正規的有資質的醫療機構,切勿輕信小廣告的虛假宣傳,應用正規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生一個健康的寶寶。

1、醫務人員心理健康問題
醫療工作是一項具有較大挑戰性的職業,由以往單一的看病治療轉為為病人提供生物、心理、社會的全面服務,這就需要醫務人員為此付出更多的精力。與此同時,醫務人員不僅要面對各種病人痛苦折磨和死亡的殘酷現實,又要面對各種各樣病人和病人家屬交往的考驗,使得醫生身心疲勞與耗竭,力不從心,影響工作與個人生活。
除了救死扶傷以外,醫務人員還需要經歷許多的業務考試、相關部門的檢查考核以及自身科研成果,這種心理壓力使他們產生低成就感、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
2、醫務人員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
(1)確保充足的休息與放松,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醫務人員經常要值夜班和加班,這不僅是身體上的勞累,也是心理上的壓力和緊繃,直到下班,緊繃的神經才能夠放松下來。
在保證充足睡眠時間的條件下,也可以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可嘗試跑步、打球、散步、打太極拳、騎車等有氧運動。此外,聽音樂、自我放松訓練、按摩、洗熱水澡、登高望遠等,也有助于緩解疲勞,強身健體,放松身心。
(2)保持良好的心態,給自己留出“冗余”。
對于醫務人員來說,工作壓力過大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壓力過大會帶來很多負面情緒,讓人心煩意亂,容易發脾氣,失眠,沒有食欲。負面情緒就像個炸藥桶,越給它壓力,它就越容易爆炸;讓它宣泄一下,沒了那么大壓力,就不會爆炸了。
因此,當發現自己出現負面情緒時,需要及時調整心態,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接受現實,要給自己留出“冗余”。不過度使用自己的心理能量,如果時時用到100%,就會造成心理過度消耗甚至損傷,平時只需用到80%。在工作時,承擔好相應的責任;在休息時,就好好放松,學會自我關懷與獎勵,培養興趣愛好,將工作與生活區分開來,勞逸結合。
3、院前急救人員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
院前急救是高風險、高壓力的工作,院前急救人員24小時日夜緊張的值班、工作量超負荷、工作中需要時刻準備應付各種危急重患者,工作程序不規律,加之頻繁倒班導致生活飲食無規律,身心消耗極大。不僅有大量的體力勞動,技術性操作和精神負擔,重復性的勞動比例很高,而且從事院前急救一線人員嚴重不足,常年加班,且無擔架員,付出的勞動強度遠要比兄弟單位高很多,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心理壓力,如不能及時排解,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產生職業倦怠,影響身心健康和工作質量。
除了高強度的工作,院前急救人員往往暴露在被無理謾罵、指責甚至肢體沖突的工作環境下,容易導致工作熱情低,成就感少,身心疲乏。另外,院前急救的對象大多為重患者,其中有許多自殺和事故的血腥場面,必然使急救人員產生憂郁、淡漠、懼怕擔憂等壓力問題,甚至使價值觀、人生觀發生改變。長期的心理壓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導,使一線人員缺少沖勁,缺少自信,心煩意亂,對急救工作無所謂的心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缺乏合作精神,勢必對院前急救工作造成極大的影響,最終加重職業倦怠。
(1)學會放松,及時調整不良情緒。
院前急救人員常常處于緊張繁忙的狀態,不管是在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因此,需要讓這根緊繃的“弦”松弛下來。首先,要將工作與休息區分開來。工作時好好工作,休息時好好休息,記得一定要有個界限。其次,可以采用放松訓練,比如腹式呼吸放松、漸進式肌肉放松、冥想放松等,這些方式能夠幫助我們進入放松狀態,達到身體上的松弛和心理上的放松。當壓力過大時,要及時排解不良情緒,可以通過寫日記,將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或者準備一個本子,隨意用文字、繪畫、涂鴉等方式去宣泄情緒;也可以向家人、親友、同事傾訴內心的苦悶,獲取心理上的支持;適當參與一些運動或感興趣的活動也可以緩解壓力和情緒。
(2)調整對急救工作的認知,接納和肯定自我。
醫學不是萬能的,患者的醫療救治,尤其是院前急救并不僅僅是靠醫生個人能力決定的。院前急救人員長期面對充滿不確定的危急醫療救治,應該學會接納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現,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救治患者。此外,還需要調整對救治結果的期待,無論是救治成功或失敗,學會坦然面對,對已經做到的部分進行自我肯定。
內容節選自《職業人群心理健康促進指南》(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職業健康司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