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自貿時代新機遇 構筑人才集聚新生態
打造產才融合人才賦能創新引領發展新格局
煙臺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主任牟樹青

2019年,煙臺開發區以產才融合示范區建設為引領,積極搶抓自貿區建設重大機遇,持續提升“機制+載體+環境”人才工作體系,人才事業向更廣范圍拓展、向更高層次提升。一是人才首位度不斷提高。堅持“抓人才就是抓發展”,將招才引智納入全區三重工作“10+1”推進機制,每個月調度督導、每兩個月集中研究;創新推出《八角灣英才計劃》《人才服務直通車辦法》等政策,面向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等國內部分重點院校,定向選聘50名高質量發展急需的緊缺專業優秀人才。二是人才集聚度不斷提高。舉辦新動能產才大會等30多場高層次產才對接活動,引育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50人,全職引進一名諾貝爾獎獲得者,首開煙臺市先河;推薦2名專家申報省“一事一議”、占全省1/3,4名專家入選國家重點人才工程、占全市一半以上,7名專家入選“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占全市近一半,獲評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三是人才貢獻度不斷提高。產才融合、創新驅動效應持續爆發,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4家、總數突破2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累計備案450家、占全市近1/3。正海生物榮獲全國首批、全市唯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睿創微納成為全國首批、全省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與美瑞新材獲評全市僅有的2家省級準獨角獸企業;全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8%,其中生物醫藥產業增長40%以上。

2020年,煙臺開發區將瞄準“建設煙臺市八角灣濱海新區”的戰略目標,積極搶抓自貿時代新機遇,著力構筑人才集聚新生態,加快打造產才融合、人才賦能、創新引領發展新格局,強勢崛起高水平開放新高地、高質量發展引領區。
一、強化戰略布局、規劃引領,打造人才集聚新極點
圍繞促進城市、產業、人才、創新協同發展,大力實施十大“牛鼻子”工程,促進產業集聚、人才集聚、科技集聚、資本集聚“四個集聚”。一是促進臨港經濟區、臨空經濟區“兩大經濟區”遙相呼應,升級打造以高端化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為重點的臨港經濟區,盡快破題以現代物流、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為重點的臨空經濟區,崛起承接新動能項目、高層次人才的兩大載體。二是促進八角灣中央創新區、海洋經濟創新區“兩大創新區”協同聯動,中央創新區聚焦創新創業、學術交流、產業孵化、人才培養,海洋經濟創新區聚焦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經濟,放大中科院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總部基地、中國海洋大學藍色種業研究院示范效應,年內引進30名高層次“藍色人才”、入駐創新平臺不少于10個、落戶科技中介服務類項目6個以上。三是促進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環東島國際科教走廊“兩大科創走廊”互促共贏,依托現代汽車、萬華、張裕以及清華大學-西門子清科嘉園、夏普8K超清研究院、榮昌國際生物醫藥創新中心等集聚效應,大力引進國內外500強研發中心、科研機構、高端人才,加快建設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構筑前沿創新策源地;推動哈工程研究生院、煙大科教園區、山建大工程科技產業基地、省農科院創新中心、華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等高校院所建設落地,加快打造環東島國際科教走廊,崛起高端人才集聚區。四是促進古現文旅新城、八角文旅新城“兩大文旅新城”融匯貫通,全力推進古現膠東風情文旅小鎮、古現張裕綠城文旅康養小鎮、八角灣國際會展中心、八角灣旅游文化中心等重點項目,全面提升承載能力、服務層次,為人才、科技集聚提供強力支撐。五是促進中韓產業園、中日產業園“兩大產業園”突破升級,放大地理區位優勢、日韓企業集聚優勢、自貿區開放優勢,大力引進日韓高端項目和人才,打造中日韓地方經濟合作先導區。
二、深化創新引領、人才賦能,崛起產才融合新高地
一是聚焦產業、以產聚才。突出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特色優勢產業,全面繪制“產業人才需求地圖”,策劃舉辦各類高層次節、展、賽、會,重點培育新動能產才峰會、生物醫藥峰會等特色產才交流品牌,促進人才與企業精準對接,持續釋放人才“虹吸”效應。二是創新載體、以才興產。完善提升業達智谷、煙臺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兩大孵化園區,充分發揮騰訊新工科研究院、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3w咖啡品牌效應,充分用好中韓、中加、中俄等境內外離岸創新孵化雙基地,加快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專業科技園區”全鏈條孵化育成體系,助推創新人才創業成功,促進科技企業裂變升級,帶動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年內孵化面積突破40萬平米,高企達到26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550家。三是搭建平臺、產才互促。深化與中科院、清華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等155家高校院所的戰略合作,支持區內企業與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聯姻”,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和成果轉化基地,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以產學研深度互動做強新興產業、實現人才價值。
三、優化人才服務、營商環境,構筑人才發展新生態
一是營造全社會重視人才的濃厚氛圍。繼續把招才引智作為全區“三重”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衡量部門工作成效的剛性指標,在全區上下不斷凝聚共識、激發合力。堅持把人才投入作為贏得未來的戰略性投入,大力倡導“科學家至上、企業家第一”理念,深入實施“八角灣英才計劃”,動員全社會力量招才引智,為高質量發展、自貿區建設提供人才支持。加大對優秀人才、名家名匠的宣傳,在城市重點部位增添人才元素,用“有熱度”的氛圍呼喚人才、擁抱人才。二是構建全鏈條服務人才的優良環境。依托全省首家國際人才集團,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提供“金牌保姆式”服務,設立人才工作服務大廳,“一站式”解決人才安居、創業扶持等問題。結合自貿區建設,狠抓人才服務制度創新,積極爭取放寬國際人才居留和出入境限制,為人才往來提供最大便利,用“有溫度”的服務溫暖人才、留住人才。三是提供全方位成就人才的堅強保障。探索財政“引導資金+直投基金”扶持方式,發揮業達創投杠桿和引導作用,綜合運用股權投資、投保貸補等方式,全力保障高層次人才、高科技企業要素供給,助推人才項目快速落地,帶動初創企業跨越發展。積極申建中國(煙臺)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開發區分中心,打造知識產權保護轉化閉合生態圈。依托工委黨校、業達智谷設立八角灣人才論壇等平臺,打造“思想會客廳”“企業家沙龍”等特色品牌,用“有力度”的支持發展人才、成就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