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1月11日訊(記者 許加薇 李俊鋒)推進健康煙臺建設,這是一個滿懷深情的民生目標。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統籌推進‘三醫聯動’,深入推行分級診療,改革醫保支付方式。”“關心養老事業,全面提高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水平,新增養老床位3000張以上……”關乎民生的大事寫入今年煙臺的《政府工作報告》,群眾的就醫條件不斷改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這是一個信心滿滿的民心工程。擴建煙臺口腔醫院,支持醫學中心建設。全面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提升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標準,提高村衛生室的保障能力,讓基層的醫生能安心為群眾看病,減少后顧之憂……一筆筆投入將有限的資金用在了“刀刃”上,一個個項目彰顯著建設健康煙臺的信心和決心。
當前,我市人民群眾的“健康屏障”正在抓緊構筑。改善的是就醫條件,溫暖的是群眾心田,彰顯的是煙臺市政府濃濃的民生情懷。

一種信念 把事辦到百姓心坎上
“去年我市大力推動醫養結合,深化養老服務,新增醫養結合機構10個、床位3262張,醫養結合‘煙臺模式’在全國推廣。將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納入醫保報銷,居民大病保險最低報銷比例從50%提高到60%,這是了不起的成就。”煙臺毓璜頂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張宏偉委員由衷地稱贊,一方面,過去一年,這些實事給了老百姓很大的實惠,尤其是大病保險最低報銷比例提高了10%,是非常突出的成績。
另一方面,張宏偉委員認為,近年來我市有許多相關的項目建成使用,但據他觀察發現,這些養老機構和設施硬件如建筑、住宿、飲食等條件較好,醫療條件則較差,尤其是較老的、規模較小的養老機構。“養老機構中老年人較多,老年病、慢性病多發,需要長期藥物治療和維持,而他們到醫院復查和取藥相當不便,如果在養老機構能夠得到醫務人員指導和診療,就會大大方便老人,保障他們的健康,又可以解決養老機構的運行安全,減少糾紛和風險。”
張宏偉委員建議,從行政管理方面規范現有養老機構的醫療條件,必須配備相應的全科醫生,批復新的養老機構時達到要求才能開業;可采取家庭醫生的模式與相近街道基層醫療機構全科醫生簽約;鼓勵有醫療資質的醫療單位派出醫務人員參與養老機構醫療工作等舉措。

一種決心 讓救在身邊
近年來,醫護人員院外救人的媒體報道頻繁出現,如醫院骨科醫生救助摔傷老人、ICU護士搶救猝死路人、婦產科護士救助暈厥路人、醫學生搶救溺水者等,都得到社會好評。
“突發疾病時恰好遇到醫護人員在場,是不幸中的萬幸。據從各級急診得到的信息,近年來,猝死等不幸情況多發,并且趨向年輕化,能做到及時救治的還是少數。”煙臺大學法學院教授樊靜委員提出要增強醫療機構急救技能普及培訓的社會責任。
樊靜委員說,患者發病后,多數情況下120急救車不可能趕到現場。因此,當一個人突發心臟驟停時,能及時救護患者的其實是家人、朋友或同事,是當時就在身邊且能掌握正確的呼救方法和經培訓掌握了“心肺復蘇”技能的人。
樊靜委員認為,近年來,我市在普及急救技能和知識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不夠持久深入。建議推動各醫療機構積極開展全民應急救護技能普及培訓,并將這項工作作為考核醫療機構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容之一;組織有愛心有責任心的醫護人員走出醫院,進機關、企業、學校、社區、農村進行現場的、基本的救護知識與技能培訓的應急救護知識,使更多的群眾提高應急自救、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為醫院救治贏得寶貴時間,達到全民自護、自救、互救、保護生命安全的目的。
當決心量化成提案,當目標落實到行動,百姓的“健康夢”就有了強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