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人才第一資源 推動昆崳綠色崛起
昆崳山保護區工委書記 于善棟

千秋基業,人才為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2019年,昆崳山保護區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樹立愛才、護才及服務意識,為建設“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示范區”注入“催化劑”和“活力素”。
一是拓寬渠道納八方英才。堅持人才以用為本,結合工作實際,實現人才引進效率最大化,根據不同的引進對象,采取不同的引進方式,不斷拓寬人才來源渠道,通過事業單位公開招考、商調等方式,引進自然保護區管理、生態治理、林業技術、“三農”工作等亟需干部人才。二是深度合作引才聚智。充分發揮高校與科研院所在高端人才聚集、課題研究、科研創新等作用,深化科研項目合作,北京林業大學,山東大學,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高校科研人員32批次186人來昆科學考察。森林碳匯功能評價、赤松起源與歷史遷移動態研究等6項科研課題進展順利,其中一科研成果在中央一套秘境之眼欄目播出。聯合陜西師范大學每月進行鳥類監測,已記錄鳥類209種。《菌類志》編研扎實推進,已采集菌類標本600余份。邀請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開展自然教育主題無痕山林體驗式培訓,吸引110名機關干部參加。三是蓄足后勁育才凝力。依托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吸進本地生源大學生回鄉創業,為“生態富民”蓄足“鄉土人才”。組織黨員干部赴青州井塘古村、泰安里峪村、日照申家坡村、臨沂壓油溝村、竹泉村、朱家林田園綜合體、馬泉生態園等地考察鄉村振興工作,通過實地觀摩、解剖麻雀,借智借力,研討探索發展生態經濟、富民增收新路徑。
“良禽擇木而棲,賢才觀風聽潮”。人才工作是推動保護區建設發展的“源動力”。昆崳山保護區牢固樹立“不拒眾流、方為江海”的引才理念,不斷推動人才工作創新發展,著力繪就“少長咸集,群賢畢至”的人才圖。
一是政治吸納,增強留才“向心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黨管人才,人才工作始終堅持“增人數”與“得人心”的有機統一。持續優化團結凝聚人才的政治環境,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著力思想引領,將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把思想武裝作為根本,以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為重點,加強人才的教育培訓。在機關,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條主線,不斷加強人才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建設。強化政治凝聚,發揮黨管人才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依托黨組織優勢,注重服務建設“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示范區”。持續開展爭創“表率機關表率支部”、爭當“干事創業標兵”活動,每月“五比五看”評議干部表現,選樹先進典型宣講事跡,激勵黨員干部弘揚新時代昆崳山精神,牢記初心使命,扎根綠水青山,安于平凡,甘于奉獻,保持定力,矢志堅守。在農村,深化黨員積分量化管理,明確3方面13項“硬指標”,帶動黨員干部爭先進、爭優秀。選派優秀機關黨員干部到農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第一書記;吸納返鄉大學生、退役軍人、創業致富能手加入村黨員干部隊伍,讓干部在基層一線和急難險重崗位進一步砥礪品質、增長本領,并制定嚴密的考核機制,對干部表現進行全方位考核。將優秀人才先進事跡在各類媒體、網站廣泛傳播,大力宣傳各類人才先進事跡和典型案例,在本土形成重視人才、發掘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圍。
二是因地制宜,提高引才“精準度”。治國經邦,人才為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高度重視創新人才的聚集,擇天下之英才而育之”既要有“象牙塔”上的人才,又要有“泥土堆”里的人才。一是著眼提能礪為,構建科學引用機制。“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堅持站在昆崳山建設發展的角度抓好頂層設計,圍繞生態治理、鄉村振興、生態產業發展,內外結合,抓好人才招引工作。在梳理以往政策的基礎上,制定新的有針對性的政策,既把人才引進來,又讓本地人才有展示平臺,發揮才能。通過建立日常考核、分類考核、近距離考核的知事識人體系,強化分類考核,近距離接觸干部,使選出來的干部組織放心、群眾滿意、干部服氣;對后備干部實行動態管理,結合日常觀察、專項測評和定期訪談、年終考評、民意調查,對不適宜再作為后備干部的,及時調整。二是著眼借智登高,加強高端人才引進。栽好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充分發揮昆崳山獨特生態資源優勢,拋好求才的“橄欖枝”,吸引高端科研人才匯聚。堅持以用為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借勢登高、借船出海;從實際出發,堅持需求導向,采取顧問指導、技術聯姻、項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進一批“候鳥人才”;深化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對接合作,積極與其他保護區建立合作關系,推動科研交流,匯聚才智為保護發展獻計獻策,實現生態資源與智力資源的深度融合匯聚,達到共贏局面。
三是多措并舉,增強用才“實效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干部問題就跟擺棋子一樣,要擺得恰當,發揮最佳效果,人盡其才、各得其所。”一是重育苗,“滴灌式”培育本土精兵。實施人才工程,重在對人才“量體裁衣”。對黨政人才實行“成長化培養”,對農村實用人才實行“幫帶式培養”,對專業技術人才實行“職業化培養”,做到分類培育,抓實能力提升,鍛造知識型、經驗型、實干型、創新型人才。邀請埠外專家學者“傳經送寶”,強化對黨員干部基層黨建、鄉村振興、自然保護區管理、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等知識的教育培訓,力促黨員干部成為生態保護工作的“政策通”和業務工作的“多面手”。二是強煉苗,“實戰式”鍛造基層鐵軍。“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基層是實踐才干的主戰場、歷練人才的第一線、鍛煉干部的最前沿。堅持將干部選派到基層歷練,嚴格督導包村聯建工作落實,推動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環境整治、森林防火、基層治理、民生保障等工作上勇于作為,營造“創造機會,讓想干事的人有機會;搭建平臺,讓能干事的人有平臺;提高地位,讓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良好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