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1月20日訊(記者 王向榮 通訊員 張帆)“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伴隨著雄壯激昂的旋律,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20名大學生為期4天的紅色研學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4天的時間,行程上千公里,輾轉煙臺4個縣市區,只為探尋志愿軍老兵的足跡。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70周年。在這場以弱勝強的偉大戰役中,一批批志愿軍戰士為了國家安全、人民幸福,浴血奮戰,在槍林彈雨中無畏前進。據遼寧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的數據統計,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人數為290余萬,犧牲人數為183108人。

紅色研學小分隊先后拜訪了原中國人民志愿軍九兵團27軍戰地記者孫佑杰、原中國人民志愿軍68軍203師戰地快報記者王程遠、原中國人民志愿軍九兵團26軍教導團指導員魏健以及原中國人民志愿軍九兵團20軍58師高炮營6連事務長董茲臣,當4位九十多歲老人一提起入朝作戰經歷,話匣子就關不上。
提到一起出生入死,最后卻魂斷異鄉的戰友們,即便過去了將近70年,他們的悲傷和痛心還宛如昨日——“你們一定要牢記,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血肉換來的,年輕人一定要珍惜!”四名老英雄對20名大學生提出殷切的期望。
朝鮮戰場上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無論是戰士還是記者,都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與艱苦奮斗的決心。在戰斗環境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決遵守組織紀律,不動朝鮮一寸一土,堅決不占朝鮮人民一糧一油。“沖鋒我先上,補給留給傷員用”,正是這偉大的忘我精神,引領著中國人民志愿軍砥礪前行,永不言棄,也引領著新時代的青年,不斷前行。此次參加紅色研學的20名大學生,是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國旗護衛隊隊員,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放假了沒有急于回家,而是來到煙臺接受紅色革命教育,4天研究之旅,取得很多收獲。帶隊者趙漢卿說:“通過此次社會實踐,追尋老兵們的英雄事跡,學習和發揚老兵們不怕犧牲和勇于奉獻的革命精神,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讓更多的人投身于關愛軍人、慰問老兵的公益活動中來,讓廣大學子了解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能夠更好地傳承光榮傳統,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國家富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