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2月14日訊( 通訊員 潘曉蕓 包明華)“今晚我們也吃餃子!這里伙食很好,你們不用掛念!”正月十五晚上6點半,楊鳳杰一邊吃著餃子一邊和兩個女兒視頻,“白菜豬肉餡的,有家的味道。”看著記者,楊鳳杰的眼眶有些濕潤:“俺家就在前面小區,離這只有400米。”老楊看著前面近在咫尺的家,眼神中透露出對回家無限的渴望。

楊鳳杰是海陽市方圓街道工委委員、武裝部長,在基層摸爬滾打20多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他主動請纓在方圓街道留觀站值守。“我是共產黨員,當過兵,身體素質好,抗擊過非典,有經驗,就讓我負責吧。也請領導放心,我能守好這塊陣地。”誰都知道,留觀站的隔離人員大多是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在留觀站值守同時也意味著要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可老楊毅然決然,主勇挑重擔,帶著值班同事日夜堅守留觀站,用實際行動履行了自己的諾言。
在留觀站,記者再次看到楊鳳杰,他正戴著口罩、手套,配合醫護人員為隔離人員做登記信息,連日來的勞累在臉上清晰可見,卻始終不曾丟掉軍人的那種堅毅。
街道設立留觀站當天,軍人出身的他深諳“兵貴神速”,第一時間就搬到留觀站,收拾出一個5平方米的空間作為他和同事24小時辦公加休息的地方,并立即召集開了個戰前動員會,“從今天起,我們就要在這里辦公,要把這當成我們的陣地,要全力配合好醫務人員的工作,一會兒咱把留觀站里里外外進行噴霧消毒……”
“老楊,幫買瓶水吧?”“在這住著真著急,啥時能回家?”每天,楊鳳杰與值守同事除了配合醫務人員做好留觀站的監測、消毒工作,按點為隔離人員送飯,還兼職成了他們的“代辦員”。隔離人員急需生活日用品時,楊鳳杰就為他們跑腿代購。有些隔離人員難免會有恐慌、焦慮的情緒,為了排解大家的緊張情緒,他就建了一個“一切平安”微信群,當起了“心理咨詢師”,在群里講笑話、發紅包,調節氣氛,鼓勵大家積極面對隔離,隔離人員都親切的叫他老楊,“有需求,找老楊”成了留觀站里的一句順口溜。
有一位隔離人員與家人分別隔離在不同的地方,情緒很低落,不巧身上又起了皰疹,楊鳳杰知道后急忙為他尋醫買藥,每天為他做思想疏導。康復后這名隔離人員在群里說:“感謝為我們服務的工作人員、領導干部、醫務人員和一個戰壕的病友們,你們辛苦了。”雖然只是一句簡單的話語,但卻溫暖了每一位留觀站的工作人員。“咱就是要做到隔離病毒不隔人情,越是這個時候,越要用細致的服務和真情,給留觀群眾帶來最暖心的守護,陪伴他們一起走過這段不同的時光。”楊鳳杰說。
“小李,今天還要繼續巡邏,只要看到有開門的商鋪或擺攤的商販,要趕緊勸說關門回家……”在采訪過程中,楊鳳杰不間斷的接打了十多次電話,原來他不僅要在留觀站堅守,還要兼顧著街道護林防火、市場巡查、農業等十多項工作,桌子上擺放的厚厚一摞文件,楊鳳杰都是晚上趁著休息時間看。

因為工作的繁忙,從大年三十至今他沒回過一次家,已經連續在留觀站堅守了23天,記者了解到,楊鳳杰的妻子孫愛華也是方圓街道的一名機關干部,和楊鳳杰一樣奮戰在社區執勤一線,夫妻二人一個住在留觀站,一個早出晚歸,家里只剩老母親和兩個孩子。
當記者問會不會害怕時,楊鳳杰爽朗地笑著說:“哈哈,有啥,做好防護就沒事兒。”楊鳳杰不僅是一名黨員干部,他也是兒子、是丈夫、是父親。手機的另一端,是大女兒“爸爸,你在那兒吃的好不好、睡不睡得著”的擔心,是小女兒一遍又一遍“爸爸,你什么時候才能回來”的追問,楊鳳杰每次都笑著說:“別擔心我,你們在家聽奶奶話,疫情結束后,咱們就團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