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2月20日訊(記者 王向榮 通訊員 李文健 劉麗)“當真正走進醫療艙,走近武漢的新冠肺炎患者,我深知我來對了。好男兒當一身戎裝,身為一個醫務工作者,這身白衣是我的戰甲,此刻我無比自豪。”——于孟泉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經過多天的訓練和準備,2月14日下午,牟平區中醫醫院呼吸病科醫師于孟泉赴援武漢抗擊疫情后首次進入漢陽方艙。入艙前,于孟泉憑借著在醫院急診科、呼吸病科、心血管病科等科室輪轉經驗以及培訓階段出色的表現,被任命為第三醫療小組B組組長,接到命令于當日下午14:30分,帶隊出發。
十小時苦戰,意志時刻接受磨煉
“雖然是下午4點才進艙,要在艙內工作6個小時,但我們需要提前一個多小時進行準備,穿戴隔離裝備的每個細節我們都要萬分注意,不能有一點皮膚暴露在空氣中。出艙時因為攜帶病毒,消毒過程要更加復雜,每脫一件衣服,就要消毒一次,光是手部消毒就做了20多次,雙手在消毒水的刺激下又紅又腫。還需要用酒精擦拭口腔、耳洞、鼻孔,刺激皮膚火辣辣的疼。”于孟泉解釋道。

于孟泉說,雖然提前做好了思想準備,但在艙內工作的強度還是大于預期。入艙一段時間后,就能明顯感覺到護目鏡、頭套、口罩處以及衣服連接各處的勒痛感,貼身衣物很快濕透,身上密不透氣,像是被放在了蒸籠里。作為小組長,于孟泉還負責組內的協調和組間的交接工作,治療、轉送危重患者,并主動擔負起人數最多的區域。于孟泉與一名護士負責管理120名患者,實時檢測、記錄患者各項信息,負責給患者送藥、治療等,艙內的6個小時,幾乎沒有一刻是能坐下的。為了防止護目鏡和眼鏡都起霧遮擋視野,于孟泉只能摘下眼鏡工作。600多度的近視,給他帶來了明顯的不適應感,眼前朦朦朧朧,查看患者指標、錄入信息時,都要貼得很近。
當回到住處,已是次日凌晨,4個小時的準備工作和6個小時的艙內工作,讓于孟泉十分疲憊。出汗、悶熱、勒痛、模糊,是他最直觀的感受;10個小時的不吃不喝,無法休息和上廁所,讓他體力透支。但在昏昏睡去前,讓于孟泉感受到的,始終是滿足感。
擔醫者使命,醫患始終并肩一線
于孟泉說,當他走進醫療艙時,很多患者都等在了入口處,嘴里說著些什么。不過由于不懂方言,又著急將帶進去的物資存放妥當,于孟泉沒有聽清。整理好物資后,一位懂武漢方言的同事說,剛剛患者對他們說的都是“謝謝”“加油”“你們辛苦了”,再看到那些雖然病魔纏身卻依舊樂觀、熱情的武漢患者,于孟泉被深深震撼到,也更加堅定了要與他們站在一起的信念,這是一種使命感。

“我沒有從他們身上看到沮喪、悲痛這樣的負面情緒,反而主動要給我們拍照片,加我們的微信好友,在艙內的照片,都是他們給我們拍下的。晚飯后不少患者一起跳起了廣場舞,這里不像是一個病區,而更像是小區里的街坊鄰居,大家相互鼓勵,一起與病魔抗爭。”于孟泉說,“他們會詢問自己的身體狀況,會表示信任我們,甚至是微笑地鼓勵我們要有信心。在與他們的相處中,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新的認識:不應只是課本上的知識,我們工作的對象也不應是疾病,而是身患疾病、富有感情的人,我們要始終與患者站在同一立場,互相信任、互相倚靠,通過醫療技術和人文關懷,降低治療過程的痛苦,讓患者早日康復。身為一名黨員、一名醫者,我愿意為之奮斗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