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7月8日訊(記者 王向榮 鄔勇)7月8日上午,煙臺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水文事業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有記者提問:煙臺屬于缺水較為嚴重的地區,資源性缺水是煙臺水資源供需最明顯的自然屬性。近年來,全國實施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水文在支撐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面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煙臺市水文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姜會杰進行了回答。

煙臺市(1956-2019)多年平均降水量674.7mm。煙臺水資源總量29.5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352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24.8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12.07億立方米,重復量為4.69億立方米。總體來說,煙臺市地表水開發利用尚有部分潛力,地下水開采程度偏高,部分區域存在超采現象。從全市近十年水文監測情況看,河流生態水量保障能力較差,主要河流生態基流量滿足程度看,東五龍河的生態基流和生態需水量滿足程度較高,大沽夾河的生態基流和生態需水量滿足程度較差,其他中小河流水生態保障程度更差。
寶貴的水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是制約煙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命門”。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作用,從2010年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確定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
近年來,水文部門加強區域水資源監測站網建設,不斷完善監測評價方案,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提供了基礎支撐。
做好第三次水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務院部署開展水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基本都由水文部門承擔,目前正在開展第三次,其目的在于摸清水資源家底,算好水帳,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提供依據。目前已完成煙臺市的工作,正在進行部分縣市區評價。發揮站網優勢和技術優勢,加強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的行政區界、供水水源地、重點斷面等水量水質監測評價,監測結果作為確定各行政區年度用水指標的主要依據,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提供可靠依據。
及時發布水文水資源信息。編發水文水資源年報(每年一期)、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通報(每月一期)、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年報(每年一期)等信息簡報的編制工作。這些信息簡報,詳細分析了區域和流域降水、徑流、蓄水變化、地下水、水質以及供用水情況等,定期向社會和政府有關部門公告,已經成為社會公眾及時了解水資源信息的重要途徑,為增強社會公眾了解水資源、強化節水意識、建設節水型社會起到了有力的推進作用。
開展“訂單式”服務。水文部門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積累的水文監測成果是水利工程規劃設計、防洪工程控制運用、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跨河安全運行、機場與電力設施以及重大工業項目等勘察選址、建設項目水源論證、大體量城市建設項目基礎降水、海綿城市建設等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多年來,水文部門充分發揮技術優勢,為能源、化工等工業項目的水保障,為機場、高鐵、公路等交通設施的水安全以及城市布局的水配置提供了精準的水文水資源技術服務,在推進以水資源永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