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日下午,隨著最后一方塑料板吊裝上架,煙臺市福山區高疃鎮渡口村草莓采摘園主體工程順利完工,這是繼暖棚櫻桃之后該村領辦合作社的又一挖潛增效之舉。投產后,不僅在種植格局上達成了一年四季好品不斷供的品類改造目標,更為關鍵的是在發展規劃上初步完成了對健康飲食、歸農體驗、生態休閑的功能布局。“欲致其高,必豐其基。”為踐行強村富民的初心,渡口村黨支部以強化組織引領為核心,圍繞休閑農業、采摘農業、設施農業等辦民宿、建園子、蓋大棚,逐漸走出了一條“強組織、興產業、增活力”的路子。從一無所有得沉寂到接二連三地迸發,這個清洋河畔的小鄉村何以在1年不到的時間打造出產業蓬勃發展的態勢,追根溯源,是因為黨員干部能夠“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能夠在干事創業中重新洗練出自己的澎湃動力。

建一“社”,聚攏廣大村民的向心力
“聽說了嗎,在地里跟老天爺斗了大半輩子的三叔公也要出去打工了,唉,這么等下去,用不了幾年咱村就‘空’了。”黨員的話再一次刺向了潘士新,作為支部書記面對外出打工、土地撂荒、舉家外遷的現狀難道只能視而不見?2019年鎮里的一次外出考察讓他看到出路——必須搶抓機遇,領辦農民合作社!為走好這關鍵一步,村干部們各領其職,或外出考察領辦項目、或向上爭取政策資金、或對內發動村民流轉土地,而合作社的組織架設、項目建設和管理運營等也在5個月的時間內一氣呵成,自此改寫了集體無經營收入、村民無集體分紅的歷史。一朝“棚”起萬象更,如今的渡口已成為希望的田野,在合作社的幫助下,34歲的潘業峰正和他的“發小”們回村籌辦起蔬菜設施栽培,用他的話說“村里有人事必成”。

聯一“企”,招引社會資本的關注力
合作社有了項目只是“站住了腳”,要想“邁開腿跑”就要增強其持續盈利的能力,要繼續在規模擴張和多元化發展上下力氣。可獨木難支,僅靠一村一隅勢必力不從心,其發展之路也將越走越窄。為拓寬發展路徑,合作社采取了用“標準地”招商引資的策略。今年4月,支部組織村民以義工的形式完成了10余畝撂荒地的土地平整和水電預敷工作,6月網商“I Du”團隊到村考察并確定了“固定租金+收益分紅”的合作形式,隨及草莓采摘園開工建設。有了專業團隊的加入,資金、技術、管理、營銷這些曾讓社員“瞻前顧后”的心病在渡口村的奮斗過程中逐一有了最優解。

繪一“圖”,激發生態資源的生產力
自古就享“前有明堂,后有靠山”之譽的渡口村可謂是占盡了天時地利——村前是綿延千丈河、村后是四季常青山,初來的人都會覺得村里有山有水風景難得。“天予不受,反受其咎”,為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這外人眼里的“無限風光”變現為鄉村振興的“無限動力”,合作社將目光投向民宿休閑領域。經過不懈努力,最終與煙臺愛渡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秉持保護性開發和原生態打造的理念對閑置農屋進行翻新改造。“預計11月底,一期的5棟宅子即可交付使用,屆時,便與采摘園呼應起來,將為村里引來更多流量。”至此天時、地利、人和集聚一地,一幅嶄新的畫卷正向您迎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