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華僑華人無論身處何方,始終與我們同根同源、一脈相承,他們有艱苦奮斗的開創精神,有血濃于水的家國情懷,有拳拳愛國心,有殷殷報國志,在煙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遺余力,積極貢獻才與智。近期,煙臺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部組織開展【煙臺僑界風采】采風活動,講述僑界助力經濟發展、推動科技創新的感人故事,進一步凝聚僑界力量,展現僑界風采。
【煙臺僑界風采】張洪霞:接地氣的農田科學家

膠東在線10月12日訊(記者 王向榮 通訊員 趙亮 穆衍儒)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煙臺市僑界代表人士、魯東大學農林作物遺傳改良中心主任張洪霞,經歷過農村生活的艱辛,小時候吃地瓜都舍不得削皮,夢想著用所學回報社會。學成歸來,他專注植物高產、耐逆機理的分子生物學及高產、耐逆植物新品種的開發等有關研究,深入田間地頭調研,致力于研究提高農作物產量,培育出多個高產、耐逆植物新品系。
走的再遠,也不能忘記來時路。畢業于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遺傳學專業的張洪霞,對知識有著無限的渴求,他于1995年到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研究赤霉素代謝,1998年又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植物系從事植物耐鹽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學有所成,多項國際專利的張洪霞得到眾多國際名校的青睞,他卻毅然放棄,回到國內。在張洪霞看來,他的研究成果應該接地氣,應用在祖國的田間地頭。

2002年,張洪霞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回國后,他秉著科研報國的理念,專注植物高產、耐逆機理的分子生物學及高產、耐逆植物新品種的開發等有關研究,利用玉米、番茄、楊樹和大豆等為實驗材料以及植物轉基因技術,對多個高產、耐逆基因的功能進行了分析,并應用于高產、耐逆植物新品種的培育。此外,張洪霞還參加、主持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涉及大豆、玉米、油菜、番茄、山茱萸、楊樹等多類農業經濟作物,并培育出多個高產、耐逆植物新品系。其中有19個材料已經獲得了農業農村部和國家林草局批準的中試許可,獲授權國際發明專利1項,國內發明專利4項,以第一或責任作者發表高水平SCI研究論文48篇。

“在了解到魯東大學新成立了農學院后,張洪霞動了回到家鄉工作的心思。在魯東大學誠心邀請下,雙方經過溝通交流,張洪霞最終選擇暫停在中科院經營了14年的實驗室,來到魯東大學農學院工作。我種植研發的這些品種是北方品種,因為抗鹽這一塊主要在北方,南方不缺水。比如說東營包括黃河三角洲是比較典型的濱海鹽堿地,所以我做的品種都是要在北方推廣的,所以在山東工作更便利。”張洪霞說道。
來到煙臺工作后,在做好科研和教學的同時,張洪霞多次帶領團隊開展科技扶貧,為農民送技術、創收益,助力推進鄉村振興。他研發的地瓜、葡萄、蘋果、獼猴桃等水果的新品種在煙威地區得到大力推廣,并在海陽、招遠、牟平、威海、文登、榮成等地有多個種植基地,研發成果在煙臺地區基本實現產業化。
不擺架子、平易近人是張洪霞給農民朋友們的深刻印象,接觸過張洪霞的當地企業家和農民都親切地稱他為“農田里的科學家”。為了方便與農民朋友們聯系,張洪霞的微信和QQ常年24小時在線,一旦他們遇到什么關于農業種植的問題,張洪霞都會及時給予回復解答。“比如農作物得了什么病害,怎么防治等這類的咨詢,還有一些好的建議,他們也都會和我反映,遇到好的品種,我們就去實地查看,大家一塊進行新品種申報。”張洪霞說道。
近年來,張洪霞以田野為紙、以知識為筆,堅持用所學知識服務百姓、服務社會、服務國家,帶領課題組成員,不辭辛勞,足跡遍布了新疆、寧夏、遼寧、吉林、山東等多個省的山間地頭,用他的行動詮釋著一名當代科技工作者的赤子之情、家鄉情懷和責任擔當,用他辛勤忙碌的身影踐行回饋家鄉服務社會的諾言。
據統計,目前張洪霞及其團隊研發高產、抗鹽、耐旱植物新品種(系)50余個,其研發獲得的抗鹽楊樹新品系可以在含鹽量0.4%的土壤上正常生長,大力促進了鹽堿地區植被覆蓋;其通過分子設計育種獲得的玉米新品種產量較底盤品種高出10%,有效提高我國玉米產量。張洪霞選育的速生耐鹽堿楊樹和優質耐旱玉米在新疆、吉林、山東等地的推廣使農民增收4000余萬元。